齊魯晚報訊(記者 張泰來)盼望著、盼望著,歷經一年多的施工和等待,順河高架南延高架段今日(27日)零點正式建成通車,讓家居濟南南部城區的市民禁不住松一口氣:進城之路,終于可以不堵了。

  現實或許未必那么樂觀。26日,記者多方調查梳理發現,對于緩解局部擁堵,此舉或許也僅僅是“緩兵之計”,而非治本之法。

  一種期待:高架通車,告別擁堵

  “順河高架南延通車,肯定能夠緩解周邊的交通擁堵狀況。”采訪中,家住南部城區的多位居民均表示,“早就等著這一天了”。

  居民的期待不無道理。周一堵,節假日堵,雨雪天堵,生活在濟南,擁堵已經成為每一名濟南人的切膚之痛。而根據工程設計,順河高架南延工程英雄山立交至玉函小區南路段為雙向6車道,玉函小區南路至七里山路段雙向4車道,建成通車后相當于在原有地面道路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倍左右的車道,而且高架路路最高限速80公里每時,相比原來地面道路的50公里、60公里的時速限制通行效率也大大提高。

  正如有交通業內專家所言,車道多了,通行效率提升了,這等于是打通了局部的“瓶頸”,在一定時段內,這里的擁堵肯定會大為緩解,而且由于其分流作用,周邊的舜耕路、陽光新路、建設路、玉興路、七里山西路擁堵狀況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一絲隱憂:“沉睡”私車,應聲蘇醒

  有受訪的專家坦言,幾乎每一條新修道路的通車,都會有一個階段的“交通甜蜜期”。比如二環東路高架,也包括順河高架早起的交通流量狀況。而一個既成事實是,近幾年來,每逢高峰時段,高架橋已然成為“流動的停車場”,通行效率甚至低于路面交通。

  恰如一個蘿卜對一個坑,只要有足夠的道路資源,不就能夠解決擁堵嗎?嚴格來說,這一邏輯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現實中未必可行。因為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度地新修新建道路。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新修新建道路,固然增加了道路資源的供給,但與此同時,道路短時的通暢也會刺激車輛的增加,或者刺激新的購車需求,或者喚醒“沉睡車輛”。

  有數據顯示,目前,濟南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經超過180萬輛,而實際使用量只有80萬左右,一多半的機動車實際上處于休眠狀態。可以想象,一旦新增的道路資源,在提升了私家車出行體驗的同時激活一定量的沉睡車輛,這些新增的道路資源也就瞬間喪失了“差別優勢”。而對于新建大型社區密布的南城而言,不啻為一絲現實的隱憂。

  一個問題:快速進城,“添堵”市區

  結合二環東路、經十路等運行變化,記者在調查采訪中還發現:高架橋從二環外直通市區,一般會明顯提升外圍車輛的進城效率,造成單位時間內進城的車輛短時激增,從而加劇市區的擁堵現狀。

  此次順河高架南延,就明顯增加了濟南市城市高架路的互通性,方便了外地來濟車輛更快達到市區。比如沿省道103有市區南部去市區的車輛,就可以通過省道103、老虎洞山隧道、二環南路高架路經由英雄山立交一路向北,大大縮短了到達市區的時間。如此龐大的來濟車流量快速涌向市區,也會大大增加高架路上的車流量。

  同時,從外圍到達市區快,但想從高架下到市區卻沒有這么容易。由于橋上限速高于地面限速,而且下橋口數量有限,若是橋下道路略微擁堵就會對下橋車輛產生重大影響,延緩橋上車輛下橋速度,導致大量車輛在下橋口壓車積聚并快速向橋上延伸,造成擁堵。這在順河高架經四路下橋口、二環東路山大路下橋口的流量變化歷程都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