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出生的孫升峰,先天左臂殘疾,畢業(yè)后一門心思回家當老師。2010年,站上講臺那刻起,他說:“講臺上只有老師,沒有殘疾人,我一定會把工 作做好。”調(diào)離崗位,離開講臺那刻起,他說:“離開講臺不代表離開學生,我還是學生們的老師。”但在孫集鎮(zhèn)留守兒童的眼中,他不僅僅是一名老師,更是孩子們的“好爸爸”,講故事、教鼓子秧歌,給孩子制作視頻……5年時間里,他讓留守兒童有了歸屬。
文/片
本報記者 李云云 陳偉
使用實景教學方法,所帶班級全鎮(zhèn)上游
孫升峰,1986年出生在商河縣孫集鎮(zhèn),他的左臂先天性肢體殘疾,這使得80后的他有些許自卑。但是自從選擇成為一名老師的時候起,他就無數(shù)遍告訴自己:“走上講臺,就把自己當成健康人,一定要做一個合格的老師。”
回憶起第一次踏上學校講臺的情景,孫升峰告訴記者,當時自己多少有點緊張,就擔心孩子們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當他走上講臺時,甚至刻意拽了拽左臂上的袖子,希望衣服能盡可能遮擋空空的袖管。
但是他的擔心是多余的,班里孩子們并沒有刻意看他的手臂,而是從心眼里歡迎這個年輕的新老師。
“看著孩子們單純的眼神,我心里的石頭終于落地了。”孫升峰說。
作為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孫升峰,他接手的班級成績并不是十分理想,而且學生領(lǐng)悟能力較差,很多學生只知道死記硬背,并不能融匯貫通,有些學生甚至連造句都不會。
為了有針對性地教學,剛剛走上講臺的孫升峰,多次請教學校里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老前輩。遇到問題,向自己大學同學咨詢,并充分利用網(wǎng)絡(luò)資源,借助其他學校的先進之處,嘗試卡片、小組互助等形式提高學生們的成績。
孫升峰認為有些知識只有進行實景教學,孩子們的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好。他介紹,語文課本上曾經(jīng)有一篇《冬天里的一場雪》,他一直沒有教這篇文章。等到冬 天下雪后,他就帶孩子們?nèi)ゲ賵錾洗蜓┱獭⒍蜒┤?玩夠了回去讓孩子們簡短寫一下他們眼中的雪。結(jié)合課文,孩子們對雪的認識更進了一步。
就是在這樣的摸索中,孫升峰所帶班級的成績穩(wěn)步提升,等到孫升峰調(diào)離教學一線時,班級名次已經(jīng)成為孫集鎮(zhèn)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