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帶著兒女,捧著鮮花,裝著食品,人們祭掃先人,寄托哀思。然而,快節奏的現代城市生活正一點點蠶食著傳統民俗。1日,記者展開了一項小范圍的調查顯示,八成多的“80后”“90后”已答不上清明祭掃的規矩,并且近六成的人認可網上寄幽思。
八成年輕人淡忘清明舊俗
“每次都是一家子人一起去,父母把東西準備好了,我也沒怎么留意。到那兒了,讓我干什么就干什么。”“90后”網友“小麥”的說法頗具代表性。
1日,記者通過微博、QQ 群等方式展開調查,50位受訪者中,有32人為“80后”和“90后”,其中27人表示不知道祭掃時具體有什么講究,并且有19人更愿意把清明小長假用于休閑或旅游,主要原因是“平時工作忙,假期難得給自己點時間。”
舊俗簡化已有10年左右
對于這樣的現象,熱衷于民俗的“老無錫”張先生已經習以為常。“我們小時候,清明祭掃是家族大事,會提前通知,子女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必須回家參加。”張先生介紹,按照舊俗,頭三年的“新墳”必須在清明前的正日子祭掃,并且要準備好祭奠的酒食果品、香燭、紙錢等等。其中,祭奠的酒菜需五葷三素。而在掃墓時,要為墳墓培上新土,并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輪流叩頭行禮祭拜。
“但現在只要帶鮮花、水果、干點心了。簡化了很多。”張先生認為,這源于生活在無錫的“老無錫”越來越少了,“不少人只是祖墳在無錫,他們逢清明從外地趕回來,很倉促也講究不了。這樣大概已經有10年了吧。”
網上祭祀漸成新流行
“緬懷先人的方式也很多,我覺得心意到了就好。”“80后”公司職員王女士這樣說。幾年前,將她一手帶大的外婆去世時,她正在參加一次入職考試,直到兩天考試結束后才從父親那里得到消息。從那以后,每逢外婆祭日,她就在博客或微博里寫下悼念文字,以寄托哀思。
網友“曉棉”還給去世的親人建了“網上紀念館”,通過網絡為先人敬香、點燭、獻花和上一些新潮的祭品,如i-pad、iphone等,并且不時更新留言。“這些留言,既是我們對先人的緬懷,也是我們面對家人離去的心路歷程。”他說,他認識的朋友中,有不少在網上為先人建立了紀念館,“這種方式即環保,對今人而言又意義深遠。”(吳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