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2日,正月十三,為期三天的2013年浮山所文化山會開幕,山會主打的香油果子從早上6點多開始賣,一上午就賣了500多斤,想吃根兒香油果子,得排很長的隊。今年山會推出的蘿卜燈、面燈也很受歡迎,栩栩如生的小燈放上花生油點著,好看也好聞。
浮山所文化山會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以“油條”(當時稱香油果子)和“油炸面魚”為主要特色,所以也稱“香油果子會”。2011年,在市南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斷多年的浮山所山會又恢復起來,今年是第三屆。
上午10時許,在浮山所1388文化街靠近閩江路段,香油果子攤位前排起長長的隊。“我去年來逛會的時候,因為人多沒買香油果子,今年再怎么排隊,也一定要買幾根帶回家去。”家住浮山后的朱曉暉帶著女兒來趕會,上小學的女兒排隊排得已經有些不耐煩。“排了20多分鐘吧,我覺得最多40分鐘就能排到。”看到前面還有三四十人,朱曉暉覺得隊排得有了盼頭。
做香油果子的工作人員也忙得不亦樂乎,現場三個油鍋同時在炸。“我們從早晨6點多就開始賣了,到現在500多斤面用完了。”11時30分左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上午賣了一千多根兒香油果子。
浮山所山會的一頭忙著賣香油果子,靠近江西路的一頭,則忙著祈福上燈。“這是什么啊?真可愛!”一看到這些小燈,很多市民覺得很稀罕。一張桌子上擺著蘿卜燈,紅的、綠的、白的,花樣各不同,用蘿卜雕的蓮花燈最為漂亮,價錢也最貴,要12元一個,一般的蘿卜燈,方方正正,價位在6元、8元的為多。另一張桌子上擺著面燈,黑色的是地瓜面的,黃色的是豆面的,白色的就是小麥面的,形狀有豬、蛇、老鼠等各種生肖,都栩栩如生。
據了解,過去民間百姓正月十五有“點燈盞”的習俗,燈盞又叫面燈,用豌豆面制成,有的捏成酒杯狀,也有的做成各種動物形狀的,放籠上蒸熟,然后放涼,用棉線做燈芯,倒上香油做成。燈盞要點兩天,正月十六才收燈。這些燃過的燈盞有香油味,非常好吃,點完后收回吃掉。除了面燈,人們還用蘿卜頭挖成蘿卜燈,散燈時,手端蘿卜燈來往于房內屋外陰暗角落,并且叨念:“蘿卜燈,照得清,照過以后蟲不生”,燈光所及預兆潔凈。
文/記者 劉雪蓮 圖/本報記者 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