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學藝,天津亮相,在濟南經受大考。”梨園界廣為流傳的這一說法,不但證明濟南是個京劇大碼頭,更說明懂戲的行家很多。
□張家善
凡有名角到濟南演出,坊間最流行的說法是:“到戲園子聽某某某去!”側重于聽,足以證明老濟南人對京劇有相當高的欣賞水平。
凡有名角組班到濟南來演出,都是在繁華路段張貼一大張紙的“戲單”,能不能叫座,關鍵在于頭一場的“打炮戲”。不管生、旦、凈行當,都必須拿出以唱功見長的戲碼。如須生的《借東風》、《空城計》,青衣的《鎖麟囊》、《生死恨》,銅錘的《鍘美案》、《探陰山》等。若行當搭配齊全的,則先亮相《白蛇傳》、《四郎探母》、《霸王別姬》生、旦、凈對唱叫座。
以《四郎探母》為例,從開場的《坐宮》到緊接下來的《盜令》,均以唱功見長,這兩場戲能否征服觀眾,對此后的演出至關重要。那些諳熟此道的戲迷們,都會不惜花大價錢、千方百計買到樓下前幾排最好的座位,進劇場時,手持一把沖好茶水的小壺,坐下后注意力不在臺上的演出,而是瞇縫著雙眼,一只手在膝蓋上擊拍,邊品茗邊品韻。此情此景最為刺激臺上演員的神經,因為他們知道,在這些“聽審”者面前,必須唱得符合韻轍、字正腔圓,若稍有疏漏,招致“倒彩”傳揚出去是很丟臉的。如《四郎探母》開場的《坐宮》大約需要一個小時,緊接下來的《盜令》是尚小云首創的“老王爺金沙灘,早把命喪”。共七句十言西皮慢板,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唱完后,有的觀眾就開始離座,行話叫做“抽簽”。因為以下的《過關》、《見娘》、《回令》都是交代劇情的過場戲,再沒有大段唱功了,足見唱功在戲迷中的分量。
到了夏天,劇場內一旦賣滿座,人多空氣污濁,劇場就必須打開天窗通風換氣,舞臺上演出的情景在劇場外就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這就又給喜歡聽戲的老濟南人帶來了不用花錢買票,又可在清爽環境下聽戲的福音。以位于經一緯三路的北洋大戲院來說,其北墻外那片空地與馬路兩側都會聚滿不少京劇愛好者,住在附近的居民更會帶上方桌、馬扎,沏上一壺好茶,全家或呼朋喚友圍坐在一起,清風習習中邊聊邊聽戲。因為老濟南的車輛不多,就連馬路牙子上,都會坐滿了人。戲迷對經常演出的京戲劇目已非常熟悉,對劇情的進展了如指掌,只要到了有大段唱功戲,如《白蛇傳》的斷橋一折,《生死恨》的機房一折,《鎖麟囊》的朱樓一折,《將相和》的負荊請罪,以及《鍘美案》的“包龍圖打坐在……”原來邊揮扇邊交談的人們都會立即安靜下來,就連頑皮的孩童們也不吵不鬧了,都會不約而同靜靜地聽。
濟南人把收音機稱作“戲匣子”,盛夏夜幕降臨后,住在四合院的人們,哪怕只有一家有“戲匣子”,也會拿出來放在石頭臺上或小板凳上,打開后供全院的男女老少聽戲。上了年紀的人們還會隨著唱段以手擊拍,和著韻轍有板有眼吟唱起來,那搖頭晃腦的神情,是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有很長一段時間,山東人民廣播電臺每逢周六晚上,都會轉播劇場演出實況,是最為吸引廣大居民的一樁盛事。所有的文化館(站)、繁華路段的商家,都會在收音機上接出一個擴音喇叭,來滿足廣大市民的戲癮,成為街頭一景,真是賞韻品味樂在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