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萊,一提起這個名字,我就不免想到了駱賓王的《蓬萊鎮》詩句:“野樓疑海氣,白鷺似江濤。”在我幾十年的記憶中,這是世外仙山,是文人墨客的圣地,是閑云野鶴向往的佳境,更是八仙屬地。
現在的蓬萊,是山東省煙臺的一個縣級市,不僅與黃海、渤海相鄰,還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不僅是著名的度假區,還是山東省較早的經濟開發區。
據有關資料記載,蓬萊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聚居。漢元光二年漢武帝東巡,“于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筑城以為名”。唐貞觀八年,開始設置蓬萊鎮。唐神龍三年登州治所移蓬萊,蓬萊遂升鎮為縣。由唐至清的一千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一直為膠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蓬萊之所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因為一千余平方公里范圍內,歷代名勝古跡就有一百多處。
這里的每一處古跡,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單數蓬萊閣和蓬萊水城,就是國家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更別說三仙山和八仙渡海口的傳說了。
蓬萊,不僅是圣地,也是人杰地靈的寶地!
在朋友的講解下,我了解了蓬萊的新發展,它突破了過去海濱旅游的局限,整合北部“仙、閣、海”,中部“酒、湖、馬”,南部“山、林、泉”的生態要素,著力打造四大生態旅游板塊,形成“山海呼應、城鄉交融、全域覆蓋”的旅游格局。締造了獨特的“蓬萊生活方式”,使每一位來到這里的游客,都從“神仙”傳說中,親身領略到了“神閑”的愜意。
玩在蓬萊,你會得到貴賓待遇,不但有好客的蓬萊人引導你游覽著名的蓬萊閣和蓬萊水城這兩處五A級景區,還會向你講解改革開放以來蓬萊的發展變化和新型的旅游景點。
如今的蓬萊閣,不再僅僅沉睡在中國四大名樓之一“人間仙境”美名臥榻之上,而以蓬萊閣古建筑群為基點,張開蓬萊水城和田橫山兩翼,集合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四種文化的底蘊,打造出山、海、城、閣的廣大領域,還把蓬萊水城“日出千桿旗,日落萬盞燈”的輝煌歷史,建設得更加繁榮興旺。
更不用說四A級景區蓬萊海洋極地世界和三A級景區文成城堡、蓬萊韓菲樂園的迥異變化了。每一處都給游人帶來愉悅的愜意感。
吃在蓬萊,就不必贅述各種海鮮“翻云覆海”的八仙宴,單說一說最具特色的蓬萊小面和鹵驢肉。
眾所周知,面食,是北方人的最愛,而山東又是重點小麥主產區,這里的面食自當別有風味,在眾多面食風味中,獨數蓬萊小面令所有游客翹楚,不僅贊賞山東面食的絕佳手藝,還為能把普通的小面做成眾人點贊的小吃而頷首。
蓬萊小面,每天早晨,在蓬萊大小飯店、中高檔賓館都有經營,別看似普通的抻面,但是,它不僅面條纖細而且柔韌,再加上就地取材調制的面鹵,吃上一口,銘記百年。熟悉做工的人介紹,這種抻面,當地叫摔面,不僅和面時講究,就連配置的鹵,也是十分用心,鹵料主要是以加吉魚熬湯兌制,加適量綠豆磨制的淀粉,配以醬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佐料撒在面上,即便沒吃到嘴里,你也會被獨特的海鮮風味所陶醉。蓬萊小面好不好吃,我不再贅言,事實足以說明。據不完全統計,作為早餐,每天銷售量超過三萬余碗。
再說蓬萊鹵驢肉,在清咸豐七年、即公元1857年,蓬萊城南門外黃開基首創,一百多年的時間里,現在已在全國到處“開花”,頗具盛名,享有“蓬萊鹵驢肉,天下無敵手”之譽。
蓬萊鹵驢肉制作方法非常精妙,首先咸水下鍋,待水溫升至六、七十度時放入大塊驢肉,煮至九成熟撈出,再沿肉絲紋路的橫剖面切成半尺見方塊,然后另換清水,水里放上精密份量的八角、茴香、肉桂、花椒、桂皮等十七種配料,接著放入肉塊,文火燉煮,最后肉熟后加鹽適量,稍燜片刻,切成小片,即可端上桌讓客人食用。
煮制好的鹵驢肉,顏色紅潤,光艷通透,香味外溢,氣韻撲鼻,輕品小塊,鮮嫩爽口,唇齒流芳。我想,李白當年如能游歷到此,一定斗酒賦詩,不僅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或“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的幾句感嘆,更會留下數不盡膾炙人口的美篇!
大家都知道“洛陽牡丹,桐鄉菊;山東蘋果,河北梨”,自然,吃在蓬萊,還有色澤鮮艷美觀,肉質硬脆,果肉黃白,果皮薄軟,汁多味濃的紅富士蘋果。
總之,在蓬萊,吃、玩一體,有享受不盡的身心愉悅的快感。
我計劃,以后兒女安排完畢,攜上退休的老伴,一定再去蓬萊,這回就帶上工資卡,常住蓬萊,做個永久的蓬萊“神閑”散人。
(文章作者:邱士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