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端午節】南朝人過端午節,要在手臂上系著五色絲織物,叫做“辟兵”。到宋代出現各種百索,有彩線的,有珠子的,給兒童系在頭上。明清時衍化為香袋,內裝香料,年輕的婦女和小孩佩戴,既有藥用價值,又很美觀。
畫額佩:古人以端午為惡日,這一天五毒皆出,所以要給孩童特別的防護措施: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
戴香囊:端午節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在中國南方,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驅五毒:避五毒最古老的習俗是采藥。人們在端午這天要用柏葉、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名人過端午的那些事】古人吃粽子,花樣繁多。像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就是寫“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那位,他詩風婉約,喜歡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詩“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可見他對那種小如初生綠菱的“迷你賣萌”粽子情有獨鐘。
食粽子: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
飲雄黃酒:《白蛇傳》里端陽節,許仙聽信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了雄黃酒顯露出了原形。據現代科學分析,雄黃有毒,不宜內服。
滾吃雞鴨鵝蛋:端午節的早晨,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后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
鬧龍舟:“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 后來的賽龍舟主要為了紀念屈原。
【野地樂趣】端午到了,陸游邀請了一幫人辦派對吃粽子;朱松登高望遠,姑娘們在村外參加斗草大賽。說起假期里的戶外游樂,現代人貌似只有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在撐場。開闊天地中,古人的參與感更強,比我們會玩多了。
斗草:斗草是古代女孩子最流行的游戲,有“武斗”和“文斗”兩種。唐朝成年男子也對此頗好,它還曾用于宮廷賭博。
擊鞠: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宋代更重無球門踢球。《水滸傳》中宋徽宗趙佶好踢球。當時許多球社,稱踢球者為“圓情的”。
射柳:柳枝柔軟,微風一吹便是活動的靶子。射柳能反映出射技精良與否,還能反映出射者的馬上功夫,很多人對其鐘情。
登高望遠:古代端午節,一些離鄉的文人騷客每每觸景生情曲水流觴。登高望遠,期望能離家鄉近些,以解思鄉之愁。
5歲的杭州男孩李瀚,10日剛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試:圍棋。問起對端午節的印象,還沉浸在“黑白大戰”中的他脫口而出,“我不喜歡吃粽子。”12歲的河南姑娘王悠悠形容“端午的一天”為“壓力和粽子”。這個端午節,她依舊要上補習班,逃不開要背的重點和要做的卷子……
還有兩周時間便是小朋友們最喜愛的六一兒童節。今年,由于端午節撞上兒童節,親子游市場“爆棚”,記者從東莞各旅行社了解到,端午節三天小長假市民鐘愛短線游,去長隆旅游度假區看動物、去香港迪士尼成為東莞市民家庭出游的首選……
【舌尖上的端午節】端午節將近,粽子被商家擺放到了攤床、冷柜里,準備銷售。與此同時,很多市民也喜歡自己動手制作粽子,不僅料足個大味道好,還受孩子的喜愛。
【山東各地的端午習俗】端午節之日,山東所有地區普遍在門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膠東部分地區還加插桃枝,臨沂地區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邪。
新浪簡介 | 新浪山東簡介 | 網站地圖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客戶服務 | 網站律師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