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個普通的日子,千百年來演繹出如此不平凡的意義。它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是歷經千百年的積累而沉淀下來的精華,是被證明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樣式之一。它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日子,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
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僅僅72卷《全宋詩》中詩題里含有“端午”兩字的就有218首,還不包括詩句中寫到端午情景、端午習俗的。《全唐詩》中直接寫到端午的詩也不在少數。翻閱這些典籍,我們總能發現,古人的生活緩慢而精致,光是一個粽子,就吃得百轉千回,吃一口,還得作一首詩。透過歷史的紙張,我們仿佛能看到粽子身上那仨金光閃閃的大字:有文化。閑話少說,我們還是先來領略一下古人們閑適的端午時光。
元稹喜歡“萌”粽子 陸游愛辦派對吃粽子
詩人和吃貨是兩個并不矛盾的詞,在我國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講究吃。文人們端午吃粽子就是一個明證,比如說,那粽葉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黃河邊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樣繁多。像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就是寫“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那位,他詩風婉約,喜歡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詩“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可見他對那種小如初生綠菱的“迷你賣萌”粽子情有獨鐘。
不過蘇東坡的口味卻又不同:“不獨盤中見盧橘,時于粽里得楊梅”,說明對以蜜餞為餡的粽子贊不絕口。而清代林蘇門的“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細箬輕輕裹,濃香粒粒融。蘭江腌酺貴,知味易牙同。”則暴露了他對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當然有好吃的不能獨享,不少詩人也喜歡在這一天約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陸游也寫過“端午數日間,更約同解粽”的詩句,看來陸游算是個比較喜歡熱鬧的“派對達人”。不過,熱鬧繁華的背后總是寂寞空虛冷,每一個節日都會引發他們對故鄉、親人的思念,端午當然也不例外。喜歡獨自散步的詩人們,也免不了在節日里思鄉。
像宋代詩人朱松就在他的《重五》一詩中寫道:“異鄉逢午節,臥病此衰翁。竹筍進新紫,榴花開小紅。山深人寂寂,氣潤雨蒙蒙。煮酒無尋處,菖蒲在水中。”古人沒有電話,只能托些個花花草草、菖蒲艾葉什么的寄托一下對親人的相思,若是如現在這般通訊發達,一個電話便可聽到鄉音,就不會有這些讓人讀來肝腸寸斷的詩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