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濟南公示南部山區柳埠、仲宮、西營三地控制性詳細規劃
新華房產5月12日濟南訊(記者 王虔) 日前,新華網記者獲悉,濟南市規劃局對濟南南部山區仲宮鎮、西營鎮、柳埠鎮三地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進行了公示。作為泉城水系的重要水源地和補給地,在“南控”發展戰略的影響下,濟南南部山區一直處于嚴格的控制狀態,仲宮鎮規劃方案的出爐明確了仲宮鎮區的功能定位,并為仲宮鎮區的發展繪制出新的建設框架和發展藍圖。下一步,仲宮鎮將作為“省城的后花園”發展成為以商業貿易、休閑度假、旅游服務、住宅產業、生產研發為主要功能的濟南近郊宜居型山水城鎮。
與仲宮鎮鎮區規劃相似,西營鎮規劃為以“山、水、綠”為基底,突出“生態化、精致化”打造集康體養生度假、生態觀光游憩、文化休閑體驗等功能于一體、山水風情濃厚的升級版生態示范鎮。柳埠鎮則被定位為國家級生態文化旅游名鎮,省會城市群休閑度假勝地,南部山區旅游服務集散地。
打造“一軸、兩心、兩片”的空間布局結構
按照規劃,濟南仲宮鎮總體將形成“一軸、兩心、兩片”的空間布局結構。“一軸”即中部貫穿南北城鎮片區和中部景觀綠核的城鎮發展軸,以商業休閑服務功能為主;“兩心”即“一主一副”服務中心,“一主服務中心”為城鎮中部的綜合服務中心,具有旅游服務和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副服務中心”指北部新城片區服務的新區服務中心;“兩片”即北部新城片區和南部老城盤區。而在生態空間上則形成以城鎮中部山體景觀為核心,以泉瀘河游憩休閑綠帶為主的“一核、一帶”的布局結構。
形成“七分山、兩分水,一份建筑”的城市設計基本格局
本規劃方案充分發揮其在城市設計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提出在鎮域原風貌格局基礎上,引導鎮區景觀風貌形成“七分山、兩分水,一份建筑”的基本格局。以“塑型城市南門戶,筑建城市新組團”為原則,打造“顯露山水,親近山水,綠道成網,水系貫通,藍水綠田,紅瓦白墻、清新淡雅,簡潔現代”的城鎮景觀風貌,注重中部生態山體綠核及泉瀘河、錦繡川濱水空間和綠色廊道的保護與打造,構筑多樣的環山、濱水公共空間和生活空間。將“近山低、濱水低,外圍低,中部高”作為建筑高度總體控制原則,注重廊道和天際線的控制,控制燕山、濱水及廊道周邊建筑高度,整體呈圈層式高度布局,契合山體背景,打造天際線輪廓。
城鎮建設用地劃分為93個地塊制定統一的編碼和控制指標
為了便于地塊的管理和控制,規劃對城鎮建設用地進行地塊劃分,共劃分為93個地塊,統一制定編碼和控制指標。地塊規模控制在5—20公頃左右,主要控制引導指標包括主導性質、人口規模、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化率、停車泊位、配套建設、城市設計引導等。
規劃“三路”“六線”
此外,濟南市規劃局還對鎮區綜合交通進行了規劃,提出了“六線規劃”。鎮區道路將分為主干路、甘露、支路三個等級,規劃形成以干路及支路為骨架、仲南路—仲軍路—工業北路—泉瀘河路為主干環路的道路系統。
對外交通主要為省道103線,規劃紅線寬度為60m,主干路紅線控制在25—30米,干路道路紅線控制寬度為20—34米,支路道路紅線控制寬度為7—15米;城市藍線包括錦繡川規劃河道藍線,寬度10米;玉符河滯留規劃河道藍線寬度8—20米,省道103東西邊溝規劃河道藍線寬度各5米、3米;臥虎山水庫水面線按照興利水位130.5米確定;城市黃線包括220KV與110KV高壓線路控制、道路與交通設施、市政基礎設施控制;城市綠線則包括公園綠地、沿路接頭綠地、濱水綠地、城市隔離防護綠地、廣場用地等;城市紫線為保護現狀歷史建筑的外圍控制線。另外,省道103與鎮區仲南路交叉口規劃建立交橋一處。
據了解,仲宮鎮鎮區規劃范圍西以103省道為界,東以泉瀘為界,北至繞城高速南山坡線,南以就休川河東為界,規劃總用地18.7平方公里。其中,城鎮建設用地949.8公頃,包括居住用地364.9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84.9公頃,商業服務設施用地85.1公頃,工業用地128.3公頃,倉儲物流用地11.9公頃,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134.3公頃,功用設施用地13.9公頃,綠地與廣場用地126.5公頃。到2020年,發展成為規劃建設用地達9.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預計達8.0萬人的山水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