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問政現場,有濟南市民提問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濟南市城鄉居民平均每月工資是4000多元,而自己到手工資才2000多元。為什么會有這些反差?統計部門的數據是如何出來的?  在電視問政現場,有濟南市民提問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濟南市城鄉居民平均每月工資是4000多元,而自己到手工資才2000多元。為什么會有這些反差?統計部門的數據是如何出來的?

  關于平均工資,濟南市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尹清忠說,現在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全市是52504元。統計數據來源是各個單位,由法人單位自己報。統計時有的是抽樣調查、有的是全面調查。作為平均數不能完全反映各個行業的差異,這里面既包括低收入,也包括了高收入。比如,最高的金融行業一年平均工資13萬,最低的農林漁業才2萬元。“低收入人數多,高收入的一平均,把整個平均水平帶上來了,所以我們大多數是低于平均水平的。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尹清忠解釋稱。

  而全社會的價格消費指數,尹清忠說,統計方法有兩種,一個是全面調查,全市5800多家單位,每個月都要報。第二是抽樣調查,安排采價員在固定地方, 就固定品種進行抽樣。物價是抽樣調查出來的。之所以感覺數據與現實有出入。據介紹,物價調查全國統一規定有8大類262個小類,700多個品種。這么多品種中有價格漲、有價格降,而市民往往把物價考慮成日常經常接觸到的商品,尤其是食品,吃的東西漲得多,感覺價格指數應該漲不少。但統計局出來的價格指數, 是用262個小類、八大類統一出的平均價格。

  對此,點評嘉賓濟南大學法學院袁曙光教授表示,平均收入,平均工資,以及消費指數這三個指標,讓很多老百姓感覺心理落差都很大。“我建議統計局在下一步的工作當中,能不能完成這個工作以后,就我們每個群體出一個指數。”袁曙光說:“我們老百姓關注這個指數的目的,是想衡量自己在社會當中的地位,我這個收入、我這個工資在我們濟南市階層當中,是什么樣的階層。如果每年都比,每年都趕不上,每年都差一定的距離,我覺得這樣幸福指數就太低了。”

  (齊魯壹點 記者劉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