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百事孝為先,養兒為防老”。隨著農村老齡化程度日漸增高,部分農村養老狀況堪憂。老來沒處住、生病無人照料、困難家庭無保障……近日,記者在走訪農村時,不少老人對子女贍養現狀表示不滿。
常年幫襯小兒子,老了被趕出家門
惠民縣某村75歲的周老漢,靠著家里的7畝多地,和老伴辛辛苦苦的把兩個兒子和兩個閨女拉扯成人。但是因小兒子家庭不好,沒錢蓋新房,便一直和周老漢住在老土屋里。
小兒子和兒媳除了種地沒有其他的謀生手段,家庭生活很困難。農忙時,周老漢和老伴便幫小兩口干點農活,做點飯;平常,在院子里種些應季蔬菜,分給小兒子一家,減少點生活開支;農閑時,小兒子出去打工,老兩口便幫忙看孩子。直到七八年前,周老漢的老伴因病去世。
歲月不饒人,75歲的周老漢身體越來越不如從前,只能干點輕活、做做飯,而且經常生病住院。小兒子便嫌棄周老漢拖累自己家,今年10月份便將周老漢趕出家門。就這樣,周老漢住進了大兒子家。
“我把他辛辛苦苦拉扯大,讓他成家,他自己過不好生活,我就多幫襯著點,卻不想落了個老來不養的結果。”想起小兒子的種種行為,周老漢非常心寒。
沾化縣某村一位80多歲的王老太,也是因為一直幫著照顧喪偶的小兒子和孫子,和大兒媳婦關系一直不好。大兒媳婦因大兒子偷偷給王老太送了20元錢和一掛面條而和王老太爭吵不休。
陽信縣某村一位83歲的老太太,去年因唯一的兒子車禍去世,悲痛難掩,生病住院。住院一個多月,從小疼到大的小孫子卻一次也未在醫院露面,F在,老太太每天靠養老金和大孫子的勞務費生活。
家庭困難養不起,外出打工養不了
“有些年輕人不是不想養,可能是因為家庭困難養不起!崩飫t街道辦事處某村的一位老人說,她只有一個兒子,靠著家里的幾畝田地和一點手工活生活,除了生活開支外,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所以平時兒子能來自己住處走動走動送點零花錢,她就很知足了。
小王今年25歲,老家在四川農村,結婚后便出來打工掙錢,一直在建筑工地干活。家里兄弟三個,都和小王一樣,長年在外打工,老家只剩下父母里兩個老人!拔乙仓览先诵量嗔艘惠呑,老了該享福了,但我們沒錢讓老人享福只能出來打工掙錢,可顧著掙錢了就顧不上照顧老人了!毙⊥鯚o奈地說。
隨著農村經濟基礎的改變,農村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有老人但養不起;外出打工群體越來越多,“空巢”老人留守,掙了錢卻養不了。想到留守在家的老人,不少年輕人既愧疚又無奈。
新型養老方式,建農村養老保障房
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也讓老人安度晚年成為農村的現實問題。近年來,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方式的轉變,部分農村獲得了集體建設資金,開始著眼于農村養老保障房建設。
秦皇臺鄉段李村是農村“養老房”工作開展較早的村子。2004年,村居規劃重建時,段李村便將“養老房”建設納入規劃中,建起了兩排24戶“養老房”,一個小院160平方米,兩室兩廳,庭院內有廚房、廁所、水電等設施,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入住,自理生活,而且每位老人村內每年給予800元生活補助。
另外,濱北街道辦事處姚家村,在辦事處和村委會的幫助下,共籌資6萬余元,建成6間房屋,包括四間住房和兩間廚房,供村內的低保戶老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