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萊蕪12月25日訊(記者 滿倩)繼12月25日凌晨1點30分官方微博@萊蕪發布通報“萊蕪確認欠薪屬實,為5名討薪農民工對付工資17.7萬元”之后,12月25日上午,從棗莊趕來的3名農民工到達萊蕪鳳城公證處。隨后,經勞動監察部門和張正友一起確認身份后,以上3人領取兌付工資9.2萬元。目前,連同昨夜發放的5人17.7萬元,已累計兌付8人26.9萬元。
萊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焦點訪談》報道農民工欠薪事件,由市領導牽頭成立了欠薪處置工作組,采取有力措施,確保把所欠農民工工資發放到每一個人手上,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為確保欠薪快速兌現,工作組派出人員到有關省份,采取上門對接、電話聯系等多種形式通知農民工領取工資,對到萊蕪領取工資的,萊城區全力做好保障工作,在交通、食宿、公證等方面提供方便,以便他們順利兌付返程。對因特殊情況確實無法前來領取、也無法委托領取的,將派專人上門送達。
目前,整個欠薪兌付工作還在進行中。
“為什么農民工‘討薪難’成為社會頑疾?”12月24日晚23點58分,從“平安夜”即將跨入“圣誕節”之際,網民“祁連狼”對“陜西農民工張正友在萊蕪討薪”一事發表了評論。
“農民工討薪難問題,之所以成為頑疾,與問題背后的社會背景有密切的關系。”祁連狼分析,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2%,但這只是名義城鎮化率,其中包括了在城鎮里面沒有固定居所、沒有戶口的農民工。如果不包括他們,中國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5%左右。在戶籍、社會保障等制度性的阻礙下,我國有高達2.6億的農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城市。三十多年來,打工者們在各地循環流動,難以融入城市生活。討薪難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問題。各種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長效機制,都只能算是針對癥狀的“治療”,解決討薪難的根本途徑,是加快我國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讓農民工融入所在的城市,讓他們也成為城市的主人。
南方都市報也在同一天發表了短評《討薪靠媒體的魔咒怎么破》,“依照媒體是否報道、是否驚動上級領導來判斷問題要不要解決,儼然最符合實際利害的處理思路。被報道的張正友,訴求或可瞬間(盡管,這個‘瞬間’,過去是一次媒體曝光,現在則需要兩回輿論跟進)得到回應。但在此背后,如果依然是權力生態不變的現狀,公民依然無法對權力者真正行使否決權,那么小到山東萊蕪,廣至每一個普通的中國鄉間,面對不公,乃至權力的不作為與亂作為,將依然無助。而一味倚靠社會運動和倡導來實現權力的真謙卑,更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