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龍經拳又稱地功拳,為山東稀有拳種,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武術拳系中的優秀套路之一,作為高密人引以為豪的拳種,地龍經拳在高密市武術界流傳歷史最為久遠。該拳種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傳統武術,在高密已有近二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與高密的“ 民間三絕”撲灰年畫、剪紙、泥塑齊名。如今,地龍經拳在第五代傳人杜文明的不斷發展與傳承下,已在國內武壇享有盛譽,并于2013年5月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龍經拳以地躺功為主
6月16日,記者來到了位于高密市醴泉街道北大王莊的地龍經武館拜訪了高密地龍經拳第五代傳人杜文明先生。走進杜文明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墻上數不清的證書和獎牌。據了解,這都是近年來杜文明帶領弟子參加市級、省級、國家級以及世界級比賽所取得的榮譽。今年5月份,杜文明剛剛帶領徒弟參加完全國傳統武術比賽以及全國農民武術比賽中兩項賽事,并取得了“徒手對練”項目4塊金牌的好成績。
“地龍經拳因以地躺功為主,展示的是倒地后的腿腳功夫,以技巧性見長,因而又稱地功拳,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武術拳系中的優秀套路之一。”據杜文明介紹,地龍經拳來源于武當派所傳,是一種以敗中取勝為主,具有實戰意義的拳種。
13歲習武,嶄露頭角
1969年,杜文明拜官志臣為師,習練地龍經拳。“那個時候我才13歲,剛開始習武的時候,目的很單純,就是想要練幾年武,然后去當兵,這樣以后就有了鐵飯碗。”回想起小時候自己習武的經歷,杜文明至今記憶猶新。“學武又苦又累,地龍經拳又重在實戰,需要兩人過招,一天被摔個百八十次更是家常便飯,身上的淤青也是舊的還沒消退就又添了新傷。”
杜文明告訴記者,由于當時年紀小,經常會有想放棄的念頭,但是每到這時候,師傅就會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或許就是憑著骨子里的那份倔強,他硬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而這一堅持就是44載春秋。
免費授徒,傳承發展
包括地龍經在內的不少流傳至今的民間武術,在傳承時都不免產生了諸多隱憂,杜文明告訴記者,現今,武術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傳承,而也就是秉承著“傳承地龍經”的信條,四十多年來,他將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挖掘、整理和發展地龍經拳的工作中,力圖將它淵源留傳下去。“師傅辭世時,再三叮囑我要將這門拳法傳承下去,而這么些年來,我也一直向著這個目標在努力 。”在杜文明看來,地龍經的傳承不僅是對其技藝的延播,更重要的還有對“武德”的弘揚。
談到將來的發展,杜文明告訴記者,他主要想開展兩項工作,一是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開辦武館,免費授徒,讓地龍經更好地傳承下去。文/圖 記者 馬菲菲 單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