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臨淄6月15日訊 公路曬糧影響交通、造成糧食污染,諸多問題由來已久。6月15日11:00至14:00,在臨淄區朱臺鎮境內的古侯路上,由于村民在路上晾曬小麥,加之這條路大貨車特別多,一時引發堵車。幾名61路公交車的乘客苦等2個小時,最終只好選擇打的離開。
如何解決曬糧問題,很多人一直在思考。當天,記者走訪了臨淄一家頗具規模的糧食烘干企業,發現這里設備利用率很低。一方面是機械烘干啟動成本高,企業不樂意做農民的零散生意;另一方面是面對機械烘干帶來的成本增加,多數村民表現得并不積極。
見聞 馬路曬糧致堵車三小時
15日15:00許,記者趕到古侯路臨淄區朱臺鎮南塢村路段時,雖然擁堵狀況已經消失,但車輛行駛速度依然緩慢。記者注意到,這條并不寬闊的公路上,有的路段只剩一半路面供車輛通行,有的路段整個路面上全晾曬著小麥。有的路段,村民把垃圾桶放在路中間,讓來往的車輛只能從麥秸上軋過。“我當時由東向西經過這里,大車特別多,堵得死死的。”一名當時被堵在這里的市民告訴記者,由于大車體型龐大,經常軋到小麥,有的村民不愿意,導致車輛越堵越多,最終形成了約2公里的擁堵帶。一輛辛店至索鎮的61路公交車也被堵在路上,在等了約2小時后,司機打電話叫來一輛出租車,讓僅有的幾名乘客下車步行了一段路,打的離開現場。
據了解,古侯路東段是張店鋼鐵總廠新區的北門,每天都有不少大型車輛進出,加之連接臨淄、桓臺的壽濟路正在修路,交通壓力明顯增加。“平時一天走5個來回,現在有時一天只能走2個來回。”一名經常走這條路的大貨車司機無奈地說。
危害 瀝青路遇高溫污染糧食
隨后,記者又來到張店區灃水鎮、桓臺縣果里鎮等地了解了小麥晾曬的情況。與往年情況類似,公路曬糧現象依然十分普遍,有相當一部分的縣道、村道被曬糧大軍占據。
在臨淄區朱臺鎮通往桓臺縣果里鎮的鄉間公路上,到處都能見到晾曬著的小麥,車輛只能從小麥上軋過去,行駛速度十分緩慢。不到5公里的路,記者開車走了近1小時。“過去地多,每個村都有打麥場,現在地少,沒有打麥場,只能在公路上曬糧食。”桓臺縣果里鎮一村民坦言,公路上曬糧食雖省事,但壞處不少,“安全是一方面,還影響車輛通行,最大的問題是小麥會受污染。”
山東農業大學的農技專家表示,在炎熱的夏季,柏油馬路表面高達60℃,瀝青中的有害物質會揮發出來,從而影響小麥的品質,車輛尾氣中的鉛、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窘境 600萬烘干設備接一單活
解決曬糧問題,機械化烘干被認為是大勢所趨。就在2011年,臨淄區一企業一次性購入了8臺糧食烘干設備,加上配套設備,總共花費近600萬元,一度被稱為江北最大的糧食烘干中心。
6月15日下午,記者找到該企業,卻發現烘干車間里十分冷清。該企業負責人坦言,烘干設備利用率較低,大約每年只開機一周時間,“設備運行成本很高,我們只能給大戶提供服務,零散的業務沒法接。”該負責人介紹,他們企業主要的業務是生產、加工糧種,當時購入這些烘干設備的主要目的也是滿足企業內部烘干糧種所需,而非對外提供糧食烘干服務。
據悉,這套烘干設備由電力驅動、柴油提供熱量,每臺烘干機一次性烘干16.5噸糧食,不考慮折舊、人工等成本,每斤糧食烘干成本約為0.06元。“8臺設備共用一套配套設備,有一臺烘干機開機,所有配套設備都要開機。為了節省成本,糧食必須裝滿所有烘干機才能開機。”上述負責人坦言,購入設備后,頭兩年只是用來烘干糧種,今年頭一次嘗試烘干糧食,按每斤0.1元收烘干費,目前只接了一單20多萬斤的小麥烘干業務。
破題 農業合作社降低烘干成本
如此看來,要利用烘干設備解決公路曬糧的問題,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農民合伙租用烘干設備了。然而,采訪中記者發現,多數農民對此并不感興趣,因為除了烘干費以外,他們還要支付往返烘干中心的運費、人工費,烘干前后糧食的收集、分裝、稱重也將增加不少時間和人工成本,相比之下,公路曬糧不但成本低,而且更省事。
問題并非無解,在桓臺、臨淄部分村莊,不少村民被吸收進入農業合作社,糧食的種植、收割、銷售都統一進行,上述企業接手的唯一一單烘干業務就來自類似的合作社。(全媒體記者 韓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