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處在什么發展階段,城市化(城鎮化)會是增長的引擎嗎,中國可以走向高收入俱樂部嗎?……5月18日下午,經濟學家陳玉宇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MPAcc2013年全國公開課濟南站”開講“中國經濟升級版:宏觀經濟穩定政策與發展機遇”。
他預測,城市化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繁榮的基石,應打破層級結構給城市更多治理權。中國的城市化不是太快了,而是太慢了;中國的城市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12年后,煙臺這種水平注定是一個五六百萬人口的大城市。”

談國情:
人均GDP是韓國1986年水平
中國現在處在什么樣的階段?一開場,陳玉宇教授就拋出了一個大話題。他介紹,過去30年,依靠政治穩定、市場力量、產權保護和政府基礎設施投入,中國完成了從貧困陷阱到中等發達國家的跨越。
“從貧困國家1000美元以下發展到3000美元以上,這叫超越貧困陷阱。”陳玉宇說,看似很簡單的一組數字,但世界上能夠完成超越的并不是特別多。
他介紹,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目前人均GDP9000多美元;按照過去三年的名義匯率計算,人均也有6100美元,是個標準的中等收入國家。“不要高興太早,這僅相當于韓國1986年的水平,日本1963年的水平。”
從產業結構看,中國目前農業占GDP的比重是10%,相當于韓國1985年的水平,相當于日本1956年的水平。
從城市化水平看,相當于韓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相當于日本1950年的水平。
接下來,中國的難題在于能否復制日本、韓國的路線,人均GDP從1萬美元升至2萬美元,從中等發達國家邁入發達國家俱樂部。
需要提醒的是,在過去半個世紀里,全世界成功完成從中等發達國家到發達國家的只有日本、韓國、馬耳他、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
論產業:
最大挑戰——創造性毀滅
陳玉宇認為,中國能否復制日本、韓國的路線,人均GDP從1萬美元升至2萬美元,從中等發達國家邁入發達國家俱樂部,取決于兩點:產業的技術升級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
過去三十年,我們在勞動生產力不提高的情況下,依靠雇傭更多的工人、更多從農村來的閑置勞動力來擴張生產規模。這種模式現在已經走不通了,中國工人工資已經進入長期持續提高的階段,我們的勞動力總人數已經開始降低。這迫使我們必須依靠技術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夠迎接工資提高的需要。
“如果我們不能實現升級,工資提高就會停止,這就叫中等收入陷阱,走向阿根廷的老路。”
他特別提到,在技術升級的過程中,有些企業,有些行業是無法單純依靠技術改變命運的,比如說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行業,沒有成長空間的企業不得不關閉、不得不轉移到東南亞去。
經濟學家馬歇爾在100年前舉了一個例子:跳出貧困陷阱的時候你栽了一片松樹林,盡管野蠻生長,但很旺盛。當你希望這片林子從10米繼續長到30米高時,就會發現松樹林的基因決定它只能長到10米。要實現增長的要求,你需要砍掉松樹林,更換上紅衫木。在經濟學上,這就叫“創造性毀滅”。
“問題在于,中國的這篇‘松樹林’幾乎是同時栽下的,如果同時砍掉,我們的工作在哪里?這是一個挑戰。”
聊城市:
市長更喜歡工人而非市民
城市化,或城鎮化,是當前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山東青島也在今年4月份啟動了“鎮級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長期觀察城市化進程的陳玉宇認為,城市化要想成為支撐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他認為,城市化的速度太慢了,城市太小了,中國100萬—1000萬、尤其是300萬—1000萬人口的城市數量太少,嚴重制約了城市的聚合效應。城市化本來的核心是市場力量追逐積聚帶來的利益,自然而然形成的結果。二戰之后,大約四十個國家迅速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城市人口增長率平均速度是5%-6%,中國只有北、上、廣、深城市人口增長速度達到這個水平,其余大部分城市增長率只有3%。
在GDP指揮棒下,中國的市長更喜歡工人而不是市民。
據他預測,中國目前600多座城市中,未來將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同時也將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因此縮減。像煙臺這樣的地區,12年后注定是一個五六百萬人口的大城市。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治理權的不平等。中國城市發展繼承了很多計劃經濟和命令經濟的色彩,我們有部級城市、縣級城市、鎮級城市,層級結構仍是計劃模式。在歐美,一個5萬或10萬人口的小鎮,在管理和治理該城市的經濟權力方面,和紐約市擁有差不多相同的權力。中國的城市化應該做到行政層級權利與城市的治理權利相分離。
(新浪山東 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