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那最后一個問題,很個人化,由于你拍攝了這一個星期,今后你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和人的時候,你會給錢嗎?
崔光華:
我覺得如果我看到特別可憐,或者是他四肢并不是特別健全的人,可能還會盡一點自己的幫助吧。
主持人:
但是其他的可能由于你了解的相對多了一點,可能就會跟過去的做法不一樣了?
崔光華:
對,會有一些選擇性吧。
主持人:
好,非常感謝,今后會去拍一下他們從哪來嗎?他們家里的狀況什么樣?也許是老家。
崔光華:
有打算深入地再去跟蹤一下。
主持人:
好,非常感謝你給我們帶來的這組照片和接受我們的連線,謝謝。
接下來通過這樣的一種,我們先加了引號的職業乞討,在職業上加了引號。我們也來看看整個乞討者大約分成這樣的三類,一種是乞丐集團,這要用法律去嚴打,他們可能會拐賣兒童,還要打傷致殘人,然后拉進團伙以便來乞討。還有的確非常可憐,更需要人幫助的,千百年來都有,那就是的確生存需要型的乞丐,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或者遇到了挫折,甚至有的時候是短期的,他可能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真的丟了錢了,而不是說編一個故事,這個時候也需要您的判斷力,但是的確有這樣的人。最后一個是職業乞丐,當然我們還可以在這加一個引號,今天我們就重點關注它,接下來繼續。
解說:
(零投入、高回報、月薪進萬、工作時間、自由掌握、上班地點 一線城市
、車水馬龍的交通要道、毗鄰地鐵高樓大廈、黃金地段、自由選擇、不用注重自己的儀表,甚至越藝術家越好,不用擔心自己的學歷,甚至越草根越好,這樣的職業,你愿意干嗎?)
這是網上對職業乞丐生活的總結,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嗎?在山西太原柳巷商業街經?梢钥吹窖亟制蛴懙娜恕_@位正在乞討的年輕人,身前的紙板介紹他來自農村,他帶著病重的母親出來尋找父親。
記者:
(老人)怎么了?得什么病了?
乞討人員:
老年癡呆。
記者:
(老人)多大了?
乞討人員:
59。
記者:
老人病了多長時間了?
乞討人員:
一年多了。
解說:
沒過多久,小伙子面前的鞋盒已經塞滿了錢,他將鞋盒連同里面的錢放進背包,然后將自己的母親扶起,離開了。而他自稱有老年癡呆的母親,竟然獨自走在小伙子的前面。記者上前詢問時,小伙子顯得十分惱怒。
乞討人員:
跟你有什么關系?我搞不懂。
解說:
職業的乞丐,有假扮殘疾人的,但也有真正的殘疾人,他們在城市的黃金地段,也會討得不錯的收益。在蘇州虎丘景區的門口,就有一部分殘疾人職業乞討者出現在這里。
乞討者:
她今年28了,你看,先天性腦癱,還是個小姑娘。
解說:
這位婦女抱怨那些假扮殘疾人的乞討者影響了自己的收益。
乞討者:
趴在小車上,用個擴音器擴,放著歌,我們都被他們帶壞了。人家看到我們(就說)假的,假的。
解說:
當記者給她兩塊錢,她竟然要送給記者一個小禮物,一枚她花不出去的澳大利亞硬幣。
乞討者:
你留作紀念。
記者:
好的,謝謝。
解說:
據蘇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惠志華介紹,身體殘疾和生活無著人員,在乞討者中占比其實并不大,絕大多數人是將乞討作為職業。
蘇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 惠志華:
我們之所以定義為職業乞討,因為這些乞討人員他們把乞討當成一種致富的手段,老百姓在街面上看到的乞討人員,其實大部分都是這種職業乞討人員。
解說:
惠志華六年前就關注到這個群體,并纂寫了《試析蘇州市職業乞討群體現狀報告》,他研究發現職業乞討群體要的是源源不斷的金錢,完全不是無法解決食宿的生活無著人員。
惠志華:
他們一個月的收入萬八千以上,我們曾經勸導一個職業乞討人員,他在蘇州一個小區租了一個房子,他房子里面的家具,包括電視、冰箱、灶具、一應俱全。一天乞討結束了,在家里喝個小酒,然后桌上有大閘蟹。
解說:
惠志華介紹蘇州市職業乞討群體,主要來源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其中甘肅岷縣在蘇州職業乞討群體中占最高比例,達70%。家里種一年的地,甚至不如出去要兩個月的錢。
聲音來源:甘肅省岷縣小寨村村民:
莊稼都種上那時候(出去乞討),那個時候出去的人多。
解說:
靠著行乞,有的村民在家鄉蓋起了小樓房。即使當地政府打出“站起來,活出尊嚴”的標語,外出乞討者也一直還在。
主持人:
我們通過網上的調查來了解一下我們對這種情況的看法,我們就包括很多的網友。對于職業乞討者您的看法是無法容忍,49.74%;可以理解,27.83%;無所謂,22.43%。
我們再來看,您在生活中怎么對待職業乞討者,肯定不給,41.37%,但是您怎么能判斷出他是職業乞討者呢?看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53.31%,這就是說要相信自己有雙慧眼,像福爾摩斯學習;最后是不知道怎么辦,5.32%。我還真挺納悶,這個我知道怎么辦居這么少,我也屬于當中的一個。今天下午來上班的時候,十字路口又遇到了,每次過那個路口一定會遇到那個老人,又要錢了,沒辦法,也得遞人家一點錢,要么你心里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