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奧冠軍是位臨時工
8月18日,記者再次與南京青奧會中國首金得主、廣西富川的瑤族小花蔣惠花進行了零距離接觸,并且通過她的啟蒙教練、教練和父母,獲知了這位新科冠軍的一些奇聞趣事。
啟蒙教練是半路出家
蔣惠花能夠走上冠軍之路,首先要感謝的人就是啟蒙教練徐維妹。2008年9月,正是徐維妹慧眼識珠,將蔣惠花從一群上體育課的學生中挑了出來,帶到縣業余體校,開始了舉重之路。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個“伯樂”本身卻是“半吊子出身”,之前是教柔道的,對舉重并不在行。徐維妹說,2007年,縣里進行“戰略調整”,決定在縣體校取消柔道項目,改上舉重項目。這樣,原本教柔道的徐維妹,搖身一變成了舉重教練。好在徐維妹肯學習,而且體育項目之間有相通之處,上手也快。至于選苗子,主要還是看身體素質,協調性好、爆發力強,再加上性格、氣質等因素,教練根據自己的心得綜合考慮一下,也就差不多了。10歲的蔣惠花因爆發力特別突出,立定跳遠目測將近兩米,體型和精神面貌都與眾不同,因此脫穎而出。
蔣惠花幸運的是,雖然徐維妹是半路出家的,但當時廣西舉重隊的羅紹猛下基層蹲點,羅紹猛是科班出身,教得相當規范。兩位教練共同抓訓練,為蔣惠花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番茄炒蛋助力奪冠
自從蔣惠花被挑到廣西舉重隊之后,教練鄧惠潔一直為一個問題犯愁:蔣惠花體重不夠。
原來,蔣惠花有點挑食,或者說有點“戀舊”。小時候吃過的菜,吃得就香;小時候沒吃過的,不愿意嘗不愿意吃。而她小時候在富川山村,能吃到的食物并不豐富,這么一來,她平時在運動隊能吃得香吃得飽的日子并不多,因此總不長肉,體重常常不達標。雖然她這個級別只要求體重在48公斤以下,沒有下限,但體重越輕,肌肉越少,在力量上自然要吃虧。所以,大多數舉重運動員,平時要保持一定的體重,比賽時再降體重。降體重幾乎是每個舉重運動員的“必修課”,蔣惠花卻從來沒碰到過。教練幾乎每天都要催促她“吃多點,吃多點”,但仍然收效甚微。
8月17日中午稱完體重后,每個運動員得到的食物只是幾片面包。鄧惠潔一見,心里直叫苦:“完了,蔣惠花不吃,怎么辦?”一番抓耳撓腮之后,前來助威的徐維妹解了圍,去外面打來一份“番茄炒蛋”,蔣惠花吃得那個香啊!安慌卤荣悰]力氣了。”鄧惠潔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怎么成了“福建選手”?
蔣惠花為中國奪得首金后,跟廣西人民一樣高興的,還有福建人民。因為福建媒體的報道是福建選手蔣惠花為中國隊奪得首金。
原來,明年的全國青年運動會(即以往的全國城市運動會)將在福州舉行,作為東道主,福州希望在自己的薄弱項目引進一些人才。在女子舉重方面一直沒有起色的福州隊,就于2012年來到廣西招攬人才。當時蔣惠花才14歲,剛入廣西隊兩年,成績適合當交流隊員,年齡也合適,于是,就被交流到福建。福建媒體和福建體育部門因此都把蔣惠花當成“福建選手”。福建方面甚至表示,按照約定,蔣惠花必須為福建隊效力至2016年天津全運會之后。
真相到底如何?
鄧惠潔說,其實,蔣惠花名義上交流到福建,但一次都沒到過福建,只是明年青運會比賽時代表福建參賽。明年青運會之后,肯定會回歸廣西隊。
至于這次青奧會蔣惠花算哪里人呢?鄧惠潔表示:“青奧會是一次國際大賽,蔣惠花代表的是中國。不像全運會,各省跟積分有關!
目前還是個“臨時工”
蔣惠花在廣西舉重隊,目前還只是個“臨時工”。
據了解,蔣惠花還沒有正式入編,在廣西隊領的是“臨時工”的工資,以前每個月600多元。去年在南京的亞青賽上為中國隊奪得首金,對蔣惠花的個人待遇也沒有多大的幫助。倒是去年在全運會預賽暨全國錦標賽上奪得一個抓舉第八名,幫助她提了300多元的月工資。盡管收入不高,不過,孝順的蔣惠花總是把省下的錢寄回家里。
文章關鍵詞: 青奧會金牌蔣惠花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