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遍流傳于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濰坊位于山東半島中部,北瀕渤海萊州灣,南臨黃海之濱(原稱濰縣,84年改濰縣為濰坊市),這里物阜人豐,手工業發達。距市中心東10公里的楊家埠村,自明代時期便開始了木版年畫的制作,同時也發展起了與木版年畫互為姊妹藝術的濰坊風箏。
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制作的民間藝人。這時,清明前后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志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云端!薄扒迕鳎号骷堷S、秋千之戲,紙鳶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钡浇,濰縣成為了國內外聞名的風箏產地。新中國建立后,濰坊風箏作為濰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當地人民的珍愛和重視。濰坊市自1984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把每年4月份定為濰坊國際風箏節,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國內外來賓。在濰坊市中心,建起了風箏博物館,將中外風箏精品陳列展覽。西楊家埠村還建成了國內最大的風箏廠,該村風箏扎制專業戶近百家,風箏品種達300余種,年產風箏近百萬只。1988年,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評選為“世界風箏都”,濰坊風箏真正達到了它的鼎盛期。
濰坊風箏在產生初期以板子風箏為主,后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風箏為主,長串“蜈蚣”為最,軟翅風箏為巧,筒子風箏為奇的體系。濰坊風箏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
隨著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濰坊風箏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得到蓬勃發展,不僅被廣泛應用于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