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愿將自己的遺體無條件捐獻給醫學事業,為祖國醫學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貢獻自己最后一份力量。”5月17日上午,在周口路康居公寓一間溫馨的房屋內,今年48歲的重度殘疾人劉淑云面對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堅定地在“青島市遺體捐獻登記表”上簽名。能在“全國助殘日”到來之際,用捐獻自己遺體的方式完成回報社會的大事,是劉淑云多年來的心愿,她也成為島城重度殘疾人捐獻遺體第一人。
一場高燒,燒壞神經系統
“我從小是個人見人愛的漂亮小姑娘,大家都喜歡得不得了。”劉淑云說,當年她可是家人的“開心果”。
劉淑云說,自己人生的轉變發生在三歲時。有一天,她突然發高燒,有經驗的大人們斷定是“小孩出麻疹”,由于當時在東北老家生活,礙于當地醫療水平和家里的經濟條件,家長都沒當回事,只用土法“發汗”來治療,多天后沒見到明顯成效,再去醫院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住院治療退燒后,劉淑云的父母吃驚地發現,她的全身就像“面條”一樣柔軟,上半身和下半身都能“折疊”在一起,且渾身上下沒有一個地方不疼。醫生診斷確認,劉淑云發燒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全身神經系統都被“燒壞”,她從此不會再站立起來了。父母不相信女兒的一生就這樣躺在床上,于是賣掉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走遍了北京、上海等地醫院,但醫學專家們詳細檢查后都說:“沒有希望了”,并斷言“即使救過來,她也活不過20歲。”這場突發疾病,也讓她從此躺在了病床上……
寫信推薦感恩母親
2006年全國“助殘日”來臨前夕,李滄區殘聯接到一封劉淑云的來信,推薦自己的母親杜紀芬為“十佳助殘先進人物”,這封信打動了所有工作人員(本報曾報道)。
李滄區當時參與評選推薦工作的殘疾人陳玉梅,清楚地記得七年前劉淑云這封信的內容。陳玉梅說,劉淑云生病的時候,媽媽杜紀芬才29歲,面對全身肌肉萎縮、身體各部位變形,要用雙手支撐頭部才能抬頭的一級重殘人,杜紀芬幾十年如一日不離不棄,堅決回絕了身邊人解決掉這個“廢物”的說法,把女兒始終當寶貝來照顧,沒有怨言更不圖什么回報。
劉淑云告訴記者,父親在她15歲時去世,母親一直和她相依為命,直到2009年病逝。此后,她受到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關心和照顧。2011年12月,政府在周口路給殘疾人蓋了“康居公寓”,她是第一批搬進新居的殘疾人,精裝修的房間里有地暖,水、電 、煤氣等使用都有優惠,生活上還有“低保”待遇,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讓劉淑云對生活更加充滿信心,“人活著要面對自己的實際,來人世間一回 ,愁眉苦臉是一天,快快樂樂也是一天,我們為什么不快樂呢?”
建聊天群救回輕生女
劉淑云身體重度殘疾沒有上過一天學,但她卻憑著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小學乃至中學的課程,并在熱心人士的資助下,學會了趴在病床上用電腦與外界聯系。
陳玉梅告訴記者,劉淑云盡管身體殘疾卻很有愛心,“她利用電腦救助了很多有心理問題的殘疾人”。劉淑云在網上建了一個聊天群,專門幫助遇到心理障礙的殘疾人朋友。湖南有個殘疾人叫李碧貞,她因患一種怪病,渾身疼痛無力,在最痛苦的時候,甚至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劉淑云通過網絡天天和李碧貞談心,用自己的人生遭遇開導對方勇敢面對生活,直到有一天李碧貞告訴劉淑云“我戀愛結婚了”。
“你不堅強,沒有人替你堅強。”這是劉淑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她的聊天群里有40余名全國各地的殘疾人網友。記者采訪時發現,劉淑云不能用電腦鍵盤打字,她用手寫板一筆一劃地寫出來,每寫一行字都要花費很大力氣。接受記者采訪時,劉淑云卻始終樂呵呵的。
捐獻遺體,希望找到病因
劉淑云說,當年醫學專家斷定,得了這病的人活不過20歲,可如今“我都多活快30年了,怎么還好好的?”雖然她心里明白這些年是怎么過來的,但醫學上的“結”一定要解開。劉淑云說,她的病始終沒治好,應該讓醫學專家研究一下,特別是生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讓下一代千萬不要再得我這種病了,這病非常遭罪、太痛苦了,至今渾身上下沒有一個關節不痛”。
劉淑云告訴記者,她是“全身捐獻”,并且定向給青大醫學院做科學病理研究用。“我捐獻遺體,就是希望醫學工作者通過研究和解剖,找到治病防病的方法,造福未來人。”
文/圖 記者 劉延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