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9點,八大峽碼頭。陣陣汽笛長鳴過后,545位逝者的骨灰在花瓣簇擁下,融入大海。此次是青島首次海葬公祭,現場有青島、濟南、淄博等地約2000人前來,分4批34船出海。采訪中不少人坦言,如今墓地動輒好幾萬,而海葬不花錢,選擇讓親人魂歸大海,也實在是因為“死不起”。
青島海葬規模最大的一次
4月21日早上8點,記者來到八大峽中苑碼頭。不少人手持鮮花,站在海邊望著遠方沉思。記者走上前去咨詢了十幾位親屬,發現這此海葬公祭儀式,還有從濟南、淄博等地趕來的人參加。“嗚……”9點鐘,幾聲汽笛長鳴過后,大伙兒走上船。
“應親人的要求,我們這是首次增加海葬公祭儀式。儀式過后,親人手持這一種可降解的環保材料制成的水蓮型海葬骨灰壇,以葬代撒,寓意著逝者在水蓮的陪伴下,長眠大海,長久安息。”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郭云告訴記者。
在船上,親屬們一個個走到船邊,將親人骨灰撒向大海,總共骨灰撒海545具。記者了解到,本次海葬由青島市民政局、青島市文明辦、青島市殯葬協會主辦,青島市殯葬管理所承辦,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等部門協辦。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約2000人參加,是自1991年青島實行海葬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未來將建集中的祭奠墻
記者采訪了青島市殯葬協會會長孫永林,他介紹說,本次海葬是青島市自1991年開始實行海葬以來第67次海葬。按照青島市有關政策規定,島城市民海葬實行免費,外地市民海葬費用為500元,親屬可有4人上船進行祭掃。當前墓地費用高昂,文明環保的海葬方式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對于選擇海葬,一位青島的劉先生告訴記者,老父親去世,他也調查了百齡園、福寧園、仙鶴陵等大型公墓,價格普遍在4萬元到10萬元之間。對于普通工薪階層來說,這的確是個不小的數目。一位濟南來的先生也表示,現在“死不起”問題,不光在墓地的價格上,刻字、描字、綠化、人工安保、材料費等一系列名目疊加在一起的管理費用,也很讓人頭疼。據孫永林介紹,目前海葬是贈送親屬免費的祭奠靈牌,未來將建起集中的祭奠墻,讓廣大親屬能在海邊祭掃留個“念想”。
海葬改變“入土為安”觀念
青島市民政局政策法規處的副處長韓龍貴介紹說,海葬改變了過去“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實現了人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的生命定律。“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隨著青島市人口的逐漸增長,死亡人數也不斷上升,同時,因土地規劃和經濟發展需要,加大了對有限土地資源的開發力度,部分郊區的一些祖墳也因土地征用而被迫遷移,人去世以后骨灰如何安置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而作為海濱城市的青島,有著得天獨厚的海葬環境。“應部分市民的要求,青島市的海葬活動應運而生。從1991年第一次海葬至今,已有8445具骨灰撒入大海,參加市民近4萬人。青島市自2010年10月1日起,對本市居民實行免費海葬,三年來骨灰免費撒海就達到3005具,財政補貼約150多萬元。”
針對現在高價墓、炒作“活人墓”的問題,有專家提議建地下集中公墓,青島市民政部門正在調研此問題,或許將成為一條新的出路。文/圖 記者 王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