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
廣饒肴驢肉榮耀數百年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山東內陸不少地區都有食驢肉的傳統。東營市的廣饒縣有一種遠近聞名的名吃——肴驢肉。相傳南宋建炎二年,樂安關帝廟大殿落成,百官聚集朝賀。盛筵之上,佳肴繁多。唯肴驢肉受人青睞,被推為百味之冠。清同治十二年,廣饒肴驢肉又經縣城十一村的武舉崔萬慶舉薦至兵部差務府并受稱道。自此,肴驢肉奉詔納入京城宮御膳房,一直延續多年。
正宗的廣饒肴驢肉出自廣饒縣城十一村崔家肉鋪。剛出鍋的肴驢肉呈紫紅色,內外一致。肉質硬實但易咀嚼,味道濃香卻不油膩。食用時,橫刀斷絲,現出均勻的肉質,讓人眼見心饞,用以佐餐或下酒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在東營,以“福盛”老字號得名的“福生”、“富勝”、“復升”大都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工藝,肴制的驢肉深香馥郁、膾炙人口。
利津水煎包在東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始于清代,揚名于民國年間。為發面煎包,分葷、素餡兩種,包子下鍋后經煮、蒸、煎三道工序而成。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嫩軟,皮薄餡大,香而不膩。推薦的這家店位于利津縣城,城建委往東,生資公司對面胡同里。其主打招牌餡料是韭菜肉的,不喜歡韭菜味道的朋友也可以在這里吃到粉條雞蛋餡兒的、瓜菜餡兒的。
■濰坊:
當地百姓最愛的朝天鍋
朝天鍋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鍋內煮著豬下貨、肉丸子、豆腐干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并備有薄面餅,隨意自用。然后,根據顧客要求,把腸、肚等切碎,放在餅上,捏上細鹽,卷成火筒狀,送到顧客手中。
如今奎文區鳶飛路幸福街的老王派老濰縣朝天鍋是很地道的一家,20年的老店。店里師傅精選豬下貨用老湯分別煮爛放入圓桶鍋內,用豬骨、老雞燉湯繼續加溫,另備熟雞蛋、大頭丸子、驢肉等,并提供六碟餐前開胃小菜和蔥末、香菜末、蘿卜條、咸菜條、蒜泥、芝麻鹽等各式調料。
到了濰坊自然少不了濰坊的蘿卜,濰縣蘿卜俗稱高腳青或濰縣青蘿卜,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最早的濰縣蘿卜在濰城區北宮街的一片小地上,那里早已消失,現在最好吃的蘿卜是寒亭東莊、固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