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動人口出行以公共交通方式為主
1、濟南市流動人口總數近126萬人。
本項調查選擇流動人口中有交通出行行為的旅游商務人員、在濟務工人員以及高校學生三大類人員進行問詢。三類流動人口總數近126萬人。
2、各類流動人口日常出行強度存在較大差異。
來濟旅游商務人士一般主要是公務或旅游來到濟南,他們的日均出行活動較為頻繁,日均出行次數與濟南市民出行次數接近;而在濟務工人員(不包括農民工),日均出行不多,人均每天出行不到1次;高校學生出行主要集中在周末,日常出行次數也較低。
3、出行目的以公務活動、旅游休閑娛樂為主。
調查數據顯示,來濟旅游商務人員較多的是以公務商務、旅游為主。而外來務工人員和高校學生,盡管年齡、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但兩者日常出行一般都集中在周末,且都以外出購物就餐、文體娛樂等生活性出行為主。
4、公共交通為流動人口在濟出行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
調查數據顯示,公共交通為流動人口在濟出行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分擔率高達40%。
其中,在濟旅游商務人員停留時間較長時市區出行主要依靠出租車、公交車。這主要因為外省游客來濟路況不熟,加上經濟狀況略好,所以采用出租車的比例相對較高。而外來務工人員與高校學生外出,受經濟能力制約,外出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和非機動車。略有不同的是,高校學生受學生身份、年齡和收入約束,主要依靠公交出行;而外來務工人員除選擇公交出行外(約占40%),還有相當一部分出行依賴電動自行車,這也與該類群體年齡、經濟收入水平等因素有關。
四、中小學生出行以步行和公交出行為主
1、小學生日均上下學次數較高。
全市(含三縣)中小學生總體上下學出行達220多萬人次/日。市區范圍內,多數小學生有人接送上下學,并且一半以上的小學生中午回家,由此,小學生上下學出行次數較高,約為2.9人次/日,高于一般日均出行。另外,受調查中學生中,有半數以上的住校,中午回家的人數較少,日均上下學出行次數也相對較低。
2、中小學生上下學采用的最主要交通方式為步行與公交。
中小學生上下學采用的最主要交通方式為步行與公交。小學生的出行方式結構中,步行出行比例最大,而中學生的主要出行方式為公交車?梢钥闯,在交通方式選擇上,中、小學生有一定的差異。小學生受到年齡、身體條件、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出行方式主要是步行、電動車、小汽車;中學生的出行方式則以公交車、小汽車、步行為主。
3、中小學生文明出行意識仍有待加強。
根據中小學生的文明交通意識調查,僅有不到40%的學生出行能夠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多數人還是會有闖紅燈、翻越隔離欄過街、不按道行走、騎行等不文明交通行為。其中,有些學生會與家長一起闖紅燈過馬路,而有些則是迫于通過道路被占、沒有專用道路、綠燈時間短等原因而無法遵守交通規則。從調查數據來看,我市學生的文明出行意識仍較薄弱,有待加強。
五、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對無障礙設施有訴求
1、多數殘疾人每天都有一定的出行需求。
與一般想象不同的是,多數殘疾人每天都有一定的出行需求。數據顯示,三分之二的殘疾人會有每天出行的習慣。
2、殘疾人出行主要是為了工作。
殘疾人的出行目的中,比重最大的是工作出行,占到總體出行的70%以上;其次為娛樂休閑出行、就醫就診出行、購物出行、學習出行。
3、殘疾人的主要出行方式為公共交通。
殘疾人的主要出行方式為公共交通與自行車(包括電動車),部分人選擇步行,極少數殘疾人會選擇殘疾人專用車。另由數據分析得到,當出行距離較近時,殘疾人一般會步行,當距離較遠時,更多會采用公交和自行車(包括電動車)。
4、多數殘疾人會選擇結伴出行。
數據顯示,有近75%的殘疾人會選擇結伴出行,僅不到20%的殘疾人選擇獨自出行,少數殘疾人以上兩種情況都有。
5、殘疾人對無障礙設施的訴求強烈。
在濟南市現狀的無障礙設施滿意度調查中,殘疾人最不滿意的區域是居住區和公園,調查中一半以上的殘疾人對社區無障礙設施表示不滿意。其它依次排序為道路交通的無障礙設施、城市或交通廣場的無障礙設施、商業街的無障礙設施、公交建筑的無障礙設施。
另外,對于對近幾年新建的住宅樓內無障礙設施、廚衛設施的看法中,有60%的殘疾人對住宅樓入口無障礙坡道最不滿意,其次是對電梯按鈕等設置、廚房取水點和灶臺高度、衛生器具高度位置表示不滿。
對于無障礙設施方面,殘疾人建議針對不同殘疾類別,進一步完善公共場所的無障礙坡道、殘疾人電梯、殘疾人專用廁所、殘疾人休憩設施等無障礙設施建設;免費設施并提供殘疾人專用停車泊位;公共場所免費提供輪椅等交通設施。同時,希望所有殘疾人應免費乘坐公交;規范出租車行業,杜絕出租車拒載殘疾人;改造設置位置高且字體小的公交站牌。并且建議在交通管理方面,交通部門加大車輛占用盲道的處罰。另外,還希望在公共場所增設殘疾人專用窗口和語音提示,設立警示標語,提供購物幫助,增加手語導購服務人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