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片 本報記者 吳金彪
茌平縣菜屯鎮南海子村遠近聞名。8年前,鏇皮,一種新興的木材加工產業在這里生根開花,并結出令人艷羨的“果實”。今年7月,靠“單切鏇皮”,南海子村被評為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
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家家有鏇皮廠的南海子村正在遭受產業擴張和市場轉向的考驗,鏇皮利潤已被攤得如木皮般薄,大不如前。“不干皮子廠能干啥?”成天忙碌著鏇皮的村民無暇停下來思考。
家家有鏇皮廠
年輕人都是老板
路兩邊堆滿木頭,架子上全是正在晾曬的木皮,空氣中彌漫著木香味。這就是聊城茌平縣菜屯鎮南海子村留給初來者的印象。
7月11日下午,一輛臨沂牌照的大貨車停在路口,村民商思超正忙著清點木皮數目,賣掉曬好的成包的皮子。“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有皮子廠,年輕人都當了老板。”
商思超口中的皮子廠,只加工木皮,就是用鏇木機將粗大的楊木切成一張張約1毫米厚的薄皮,晾曬過后賣給木板廠,木板廠再拿來制作建筑模板。這些年,房地產發展迅猛,對木皮的需求量很大,南海子村的鏇皮廠著實紅火了好幾年。用村民的話說,前些年只要開皮子廠,“閉著眼睛都能掙錢”。
村民商昌華以前在村子周邊販賣青菜,起早貪黑,“掙不了幾個錢”,2005年前后,村里有幾戶搞起了“楊木鏇皮”的生意。一開始,商昌華并沒有在意,在他看來,辦廠子、買機器和木料都需要本錢,不如種地賣菜實在。
然而,商昌華的擔心是多余的。村里新開的皮子廠產品不愁銷路,來拉木皮的貨車排成了隊。開皮子廠的村民也都掙了錢,“一年下來可以掙個十多萬。”
看著別人鏇皮子都掙了錢,商昌華再也坐不住了。他借錢買來了鏇皮的機器,又在村南租了兩塊地,剝樹皮、鏇皮子、曬皮子、疊皮子,一年下來,他也掙了好幾萬,這讓他嘗到了甜頭。
很快,像商昌華一樣的效仿者就遍布全村。目前,南海子全村308戶村民已有146家木材加工廠。考慮到很多鏇皮廠是父母兒女合辦的,說“家家戶戶都有鏇皮廠”并不為過。
家門口忙“樹經濟”
沒人外出打工
南海子村幾乎沒有外出打工的青年。因為在這個鏇皮產業熱火朝天的村子,你可以找到很多與楊樹、木皮等“樹經濟”相關的工作:截卡(鋸木頭)、晾皮、收皮、打包……
以打包為例,打一包皮子(60張)人工費1元,一個熟練的婦女一天可以打100包,也就能賺到100元,“比在外打工要好很多。”
正因如此,除了看孩子,婦女都加入鏇皮大軍中。
68歲的商思旺在村頭馬家河邊開了一家飯店。在他印象中,村里的壯勞力一般都開了鏇皮廠。當時他兒子也想開,他沒同意,如今兒子在別人的皮子廠做裝卸工。
沿著商思旺的飯店往東行,就是南海子村的老村。寬闊的水泥路上很少有村民閑逛,很多住戶的大門緊鎖。偶爾見到有老人閑聊,也大多年逾古稀。此情此景,與村南廠房林立、熱鬧忙碌的景象形成鮮明對照。
“能干活的都到廠里干活了,哪會在老家待著?”一位村民說,村民包三五畝地,建了廠房后,就把廠房當家了,“冰箱、洗衣機全搬了過去,春節也得在廠里看門。”
木皮行情轉向
賠錢成常事
7月11日,剛下過大雨,因為無法晾皮,鏇皮機開不了,南海子村東頭的木材市場人氣不足。
其實,木材加工產業的不景氣,這幾年已經漸漸凸顯。
“木頭越來越貴,皮子越來越便宜,這兩年鏇皮生意不好做了。”村民趙寶凱說,市場上楊木的價格一直維持在一噸800元左右,而皮子的價格因為房地產行業不景氣,一直在跌,以1.45毫米厚的皮子來說,已經由原來的每包105元降到了90多元。
為了能多賺點錢,商昌華和很多鏇皮廠老板都不從當地的木材市場上進木頭,而是跑到德州、濟南甚至湖南、湖北、東北三省,“東北的木頭每噸能便宜好幾百元,不過一趟下來光運費也要上萬元。”南海子村一位鏇皮廠老板說,“閉著眼睛掙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村民形容目前的鏇皮廠行情是“掙一車,賠一車,白忙活一車”。
7月31日,記者再次聯系趙寶凱時,他已經將自家的鏇皮廠賣掉了。“利潤太低,掙不出利息。賣了廠子正好還上貸款。不干了,還是替人打工截卡好。”電話那頭的趙寶凱說,雖然累點,不過不像開廠子擔風險,旱澇保收。
村支書“找項目”
村民卻不愿跟進
黃淑華是南海子村的村支書,也是一位女強人。村里的鏇皮產業就是黃淑華等人一手“帶大”發展起來的。如今,眼看著村里的鏇皮廠生意越做越大,黃淑華卻高興不起來。
鏇皮掙錢的效應擴展太快了,目前僅菜屯鎮就有3000家鏇皮廠。隨著各地鏇皮廠的增多,整個產業的利潤正在不斷下降。拉長產業鏈,盡可能地榨取鏇皮廠的利潤,南海子村也在嘗試。幾年前,黃淑華和兒子商浩在村里新上了四個削皮廠,把鏇皮剩下的樹皮等下腳料回收加工,然后賣給造紙廠和發電廠。
然而在黃淑華看來,這遠遠不夠。木材加工產業再發展,就得上板廠,然而上一個板廠至少需要三四百萬元,這對分散的農戶來說是不可企及的。
可單純發展鏇皮廠,黃淑華看到了“危機”。為了抵御市場風險,尋找新的產業,黃淑華這兩年也在四處“找項目”。2012年,她和村民投資100萬元從臨沂引進了雁鵝養殖項目,4000只雁鵝“不吃糧食吃秸稈”,本以為可以“以點帶面,發展成一個產業體系”,然而卻遭遇嚴寒和禽流感,最終以失敗告終。
如今黃淑華又瞄上了綠化林木種植,租了20畝地,不過已經習慣鏇皮的村民卻不愿再跟著她種西瓜、種地。不能規模發展,效益就不明顯,這讓黃淑華感到“壓力很大”。
記者離開南海子村時,鏇皮廠老板商昌華還在地頭整理打包新晾曬的皮子。“雖然不如以前掙得多了,不過不干這個能干什么呢?”
記者觀察
農村產業轉型 更需政策支持
“木頭越來越貴,皮子越來越便宜,生意不好干。”這是記者在南海子村采訪時聽到村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顯然,產業危機就在眼前。
在建筑市場紅火、鏇皮廠又不多的年代,小小的鏇皮產業曾給村民帶來過豐厚的利潤。用村民的話說,就是“閉著眼睛都能掙錢”。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建筑行業不如從前,木材加工產業也在不斷升級,勞動力密集、小作坊式的鏇皮產業已然受到巨大的沖擊。
其實,像南海子村這樣的產業村還有很多。其中一些村的產業類似南海子村的鏇皮,屬于低端加工業;一些村的產業則更原始些,如果木、姜蒜等經濟作物種植,雞鴨養殖等。
村鎮產業的發展模式大多數都是“傳幫帶”:一名村民搶占市場先機,先發家致富,其親戚鄰居便大膽跟進,進而一戶帶一群,一群帶一村,一村帶一鎮,形成產業。
然而,產業一旦擴大,就容易產能過剩,市場稍有轉向,就可能打擊一大片。偏偏中國農民的風險承受能力及其背后的社會保障能力又是很脆弱的,根本承受不起市場的打擊。
因此,面對農村的產業危機,政府部門的介入極為重要。農民不僅需要及時的市場信息匯總和預警,更需要政策支持和引導來實現產業的持續發展或轉型。
本報記者 吳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