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報記者 王延鋒 濟南報道
“國有企業改制的難點,主要是職工身份置換成本的問題。”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曾如此表示。此話不虛。濟南一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濟南一機床”)改制的職工安置方案,就在經受一部分員工質疑的考驗。
“去年6月26日定的職工安置方案,今年2月4日公司完成了注冊變更,但公司卻把職工安置待遇計算的截止時間定為今年5月31日。從去年6月26日乃至今年2月4日到5月31日期間退休的員工,將不再發經濟補償金,這有什么依據?”24日,濟南一機床員工張女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而在濟南一機床董事長趙濱看來,公司在新股東進入后已經付出很多:“已經補繳了工資、社會保險費、公積金等,總金額超過1億元。”
雖然各說各的理,但改革是利益再調整,如何在調整中平衡各方利益,考驗著操盤者的手法和智慧。
轉讓價高低之辯
因經營困難、資不抵債,濟南一機床的改制已經運作多年,直至去年底,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威海民營企業山東威達集團將對其進行重組。
今年2月4日,濟南一機床的股權結構完成變更,公司原第一大股東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所持81.55%的股權和第三大股東濟南市國資委所持7.94%的股權,全部轉讓予山東威達集團,作價總計4718萬元。
雖然這不是訴求的重點,但張女士對以4718萬元的價格轉讓濟南一機床難以理解:“光那幾百畝土地,就要遠遠超過這個價格。”
對于一家位列國內機床行業“八大金剛”的企業來說,以4718萬元的價格轉讓近九成的股權,確實讓人覺得便宜。但仔細分析濟南一機床的財務數據會發現,其面臨的嚴峻情況要超乎很多職工的想象。
因債務負擔沉重,濟南一機床已經進行過一次重組。當時,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及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以債轉股的形式入股,前者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后者持有公司10.51%的股權。
但濟南一機床的財務窟窿太大,即使在債轉股之后,公司的財務負擔依然沉重。經審計的財務報告顯示,至2012年6月30日,公司總資產6.60億元,總負債高達12.58億元,凈資產為負5.98億元。
顯然,濟南一機床已經資不抵債。在北京中鋒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所作的評估中,至基準日2012年6月30日,濟南一機床的評估價值為負5.04億元。由此,其對應近九成的股權賣出4718萬元,已是溢價轉讓。
職工補償時間點
對于大部分職工來說,濟南一機床不僅僅是一個企業,還是“半個家”。“有些職工甚至一家三口都在這個企業里,而且一呆就是幾十年,他們對企業很有感情。”張女士說。
因此,面對企業的改制,很多員工有些落寞。但面對不可避免的改制,又必須接受,于是他們將眼光轉向了改制之后的安置方面。
根據濟南一機床改制重組的職工安置方案,改制重組后的企業承接原企業的全部在冊人員。改制后員工與企業就履行原勞動合同協商不一致的,企業應及時為員工辦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并支付經濟補償金,同時為其辦理失業保險備案手續。
“簡單地說,企業改制后,員工想在這里干的,可以繼續在這里干;不想干的,雙方解除勞動合同,企業向員工支付經濟補償金。”張女士解釋。
而問題就出現在“支付經濟補償金”上。
經濟補償金的具體支付辦法是,按照職工的工齡,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平均工資。按照相關辦法,一般員工的補償金標準是每年工齡2142元。
按照濟南一機床的職工安置方案,如果一個職工工齡30年選擇離開公司,將會獲得一筆超過6萬元的經濟補償金。由于很多職工已經在此工作了二三十年,這樣的方案讓他們大都選擇離開。
張女士說,該方案是在去年6月26日的改制職工代表大會上通過的,具有法律效力。今年2月4日公司被山東威達集團重組,應該履行該方案。 但就在本月15日,濟南一機床下發了一份“股東會決議”,將公司改制重組工作中的“職工安置待遇計算截止日期”定為5月31日。也就是說,今年5月31日之前退休的職工,不能享受上述經濟補償金。這讓張女士傻了眼,因為她恰恰在此前的4月份到了退休年齡,她因此質疑:“為什么把截止日前定在5月31日?有什么依據?為什么不是以職工代表大會的時間或公司注冊變更的時間為依據?”面對這樣的疑問,濟南一機床法律顧問、北京中倫文德濟南律師事務所王海東解釋稱,雖然濟南一機床在2月4日已經完成工商變更登記,但其后公司在為員工補發工資,接續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在這些確定之后,才能為員工發放經濟補償金。在此期間的退休人員,將不能發放經濟補償金。導報記者注意到,張女士的情況并非個例。27日與她一起向導報記者反映情況的,還有3位員工。“從2月4日工商變更至5月31日,有數十位員工到退休年齡。”他們說。能否脫胎換骨對于員工的補償金問題,我們將繼續予以關注。
而對濟南一機床來說,未來的發展更引人關注:本次重組能否令其脫胎換骨?山東威達集團本次重組濟南一機床的成本頗大。除股權轉讓款外,入主后向員工補發相關費用的支出也相當大。截至2012年3月31日,濟南一機床拖欠職工工資2428萬元,拖欠社會保險費5752萬元,拖欠住房公積金1817萬元。加上拖欠的職工醫療費等,其拖欠總金額達到1.15億元。趙濱稱,目前這些拖欠款項均已全部補發、補繳。但山東威達集團在付出這些之后,能得到什么?“山東威達集團重組時,主要是看重了濟南一機床的技術、人才和品牌等。”一位接近濟南一機床的人士告訴導報記者。導報記者了解到,雖然補發、補繳了工資、保險費等,但員工選擇拿錢走人的仍占相當大比例,其人才有一定流失。而在技術、品牌等方面,雖然濟南一機床有優勢,但畢竟公司已嚴重資不抵債,從某種意義上講瀕臨破產,挽回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上述接近濟南一機床的人士告訴導報記者,山東威達集團重組濟南一機床的思路,是借助其上市公司山東威達(002026)的融資平臺重新激活一機床。出于此目的,山東威達已經注冊成立了“濟南第一機床有限公司”,濟南一機床的一些優質資產未來有可能被轉入其中。“但在此過程中,濟南一機床相關債權人的利益如何保證,恐怕還需各方博弈。”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