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報記者 寧佳彥 杜海 昌樂報道
“從最初的‘貼牌’代加工,到現在的中國馳名商標,打造自主品牌是我們的制勝法寶。”在18日舉行的首屆中國(昌樂)國際寶石博覽會期間,面對經濟導報記者,山東夢金園珠寶首飾公司董事長王忠善難抑自豪。
酒香也怕巷子深。山東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鄭金蘭告訴導報記者,企業不僅僅要把好質量關,而且還應善于推廣。目前,昌樂不少企業已走向全國開展分店銷售經營的活動,在昌樂以外的地區進行加工和營運,也成為通行做法。
如今,在這個江北最大的珠寶玉石首飾、旅游紀念品集散地,珠寶企業的發展路徑正呈現一種新氣象。導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差錢”的當地珠寶業,對于“搶上市”并不盲目和急切。
從貼牌到“創牌”
昌樂,這個面積1101平方公里,擁有61萬人口的縣城,年加工寶石4000萬克拉、各類首飾1億多枚、黃金近百噸,每年能實現珠寶產業年加工交易額400億元。
開采、加工、銷售……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的藍寶石產業,不僅帶動了擁有資源優勢的藍寶石產業,也拉動了黃金、翡翠等其他珠寶交易。
濰坊宇彩珠寶昌樂分公司銷售經理劉靜靜,一邊向導報記者展示精美的寶石鑲嵌戒指,一邊介紹企業的相關情況。“畢竟我們這里是原材料產地,所以我們在昌樂的業務以批發為主。”
提到品牌,就離不開對工藝的嚴格要求。不僅僅是寶石,昌樂的黃金加工產業同樣發展迅速。
“現在,我們企業注冊的專利已經占到國內同行業的85%以上,機械化程度達到了40%。通過開創品牌,我們受益很多,原來我們的加工費是幾毛錢一克,現在已經漲到了十幾塊錢一克,這就是品牌價值的最好體現。今后,我們也會在品質上更嚴格地要求自己。”王忠善對導報記者說。
除了“創牌”,不少企業紛紛“走出去”,在昌樂以外的地區進行加工和營運。
深圳賽菲爾珠寶首飾公司董事長、山東藍天首飾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義善,選擇了把運營中心放到深圳。“便于推廣、易于為大眾熟知是零售的關鍵,昌樂是原材料集散地,但是在品牌的打造方面,不如深圳有影響力。”他坦言。
而這,在昌樂幾乎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不少公司經理遞來的名片背后,都印有分店的地址,其中又以珠寶消費能力較強的深圳和香港地區最多。
“好多公司為了創牌子,其實還是在本地加工生產,你在深圳和香港買的珠寶首飾,說不定就是在昌樂生產加工的。”采訪中,昌樂縣新聞中心副主任鄧有峰告訴導報記者,珠寶城里,隨便一家店的年流水賬至少就是數百萬元,“現在實施繳納的都是定額稅,所以占財政收入的比例不高,珠寶產業是昌樂縣的特色產業,政府目前還在‘放水養魚’。”
值得注意的是,以藍寶石為緣起所崛起壯大的珠寶產業和配套體,為黃金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客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這種集聚輻射效應不斷擴大,讓依托發展的黃金產業也變得生機盎然。
股權或債券方式融資
盡管已經是“家大業大”,但珠寶企業對資本的需求,并不如想象中那樣迫切。
此前,昌樂中國寶石城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趙世軍對導報記者表示,管委會出資成立了昌樂寶石城珠寶發展有限公司,想憑借擁有的昌樂藍寶石礦區18.95平方公里的探礦權和開發權整合寶石城市場資源、藍寶石礦產資源和火山地質旅游資源進行上市運作,但最終因為開采較為分散,儲量評估等問題不了了之。
現在,盡管各方面依然在鼓勵寶石城內有實力的珠寶企業上市,但即便是龍頭企業也暫時沒有這個打算。
“我們上市做什么呢?我們不缺錢,銀行主動愿意借給我們的錢都足夠了,而且因為我們旗下有兩個品牌,為避免同業競爭,上市還需要剝離相關資產。因此現在還沒有這個打算,畢竟發行企業債、公司債還有銀行貸款,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王義善如此告訴導報記者。
在昌樂當地,銀行對珠寶產業發展的助推功不可沒。
“在2008年和2009年的時候,濰坊銀行就推出了藍寶石抵押貸款,藍寶石可以直接換錢用。”鄧有峰說。
18日,在寶石博覽會開幕之際,導報記者見到了民生銀行濟南分行副行長彭曙光。此次,他專程前來向珠寶企業介紹新近開展的“珠寶通”業務。
“我們把珠寶企業經營形式分為四類,即生產型、批發型、品牌零售型還有綜合類。再根據信用級別分成三等,為他們提供三種方案,可以是產業基金、直接授信還有黃金租賃。說實話,銀行對珠寶知識的了解有限,所以希望能夠借助和山東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的合作,由他們推薦有信用的企業,同時對企業的存貨價值給出客觀公允的評估,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為珠寶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他說。
期待提升話語權
銀行授信時擔心的是珠寶的價值評估,這同樣也是困擾業界的一個問題。
“最近藍寶石的價格走低,其實這也是一個理性回歸的過程。星光藍寶石、畫意藍寶石這些產品,由于收藏偏好不同,價格走勢波動很大,不如純色藍寶石有一個統一的市場定價。”山東省地質科學院院長于學峰這樣告訴導報記者。
他表示,目前藍寶石在國際上有了統一的鑒定標準,但是國內還并沒有相關標準,這給寶石的定價帶來了一定困難。
根據導報記者在當地調查得到的信息,昌樂的珠寶龍頭企業正在積極參與相關標準的制定,希望能夠借此機會提升昌樂珠寶產業,特別是藍寶石產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