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出臺《全市改革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行動計劃》確定了10個重點領域、30條改革措施,勾畫出了今后三年的改革路線圖。記者按照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城鎮化質量、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個大方向,對重點、亮點改革措施進行梳理,并邀請青島市委黨校教授劉文儉進行了簡要分析點評。
減少行政審批事項
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上,《行動計劃》主要提出深化行政審批、社會管理等方面改革,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制定市、區(市)行政審批目錄,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做好向重點板塊及區(市)下放市級審批權限工作,推進區(市)向鎮(街道)下放審批權限。
推進政府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改革。合理界定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范圍和項目,制定實施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試點工作的意見,組織開展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工作。
劉文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的重要舉措。近期,國務院已經取消和下放了100多項事項的審批權限,并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減少審批事項、下放審批權限。青島應在這方面繼續加大力度,把該放的全放到位、該減的堅決取消掉。
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提供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要明確界定購買范圍和事項,購買方式要公開,要引入競爭手段,不能由主管部門隨意委托給自己管理的社會組織。
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加快退出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行動計劃》提出推進國資國企、民營經濟、財政金融等方面改革。
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推動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加快退出,向藍色、高端、新興產業和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集聚,到2015年市屬經營性國有資本布局的行業(大類)較2012年減少20個左右。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金融和教育、衛生、文化等項目投資。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革重組,支持民營企業產品和服務進入政府采購目錄。
深化預算編制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逐步將社會保障預算納入預算體系,建立覆蓋所有專項資金的績效預算體系。
劉文儉: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一方面,退出競爭性行業,為民營經濟發展騰出市場空間;另一方面,進入藍色、高端、新興產業發揮引領作用,更為重要的方向,是向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集聚,承擔起促進區域發展的社會責任。
預算編制管理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體現其公共財政職能。在社會保障上,一方面,要將社會保障預算納入預算體系,保證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和保值,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改善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水平。
把產權作為撬動農村發展的“杠桿”
針對提高城鎮化質量,《行動計劃》側重于以縣域為重點,加快強鎮擴權、農村產權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等方面改革,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
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建立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做好流動人口居住證發放工作,建立居住證轉戶籍銜接機制。
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制定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完成對農村土地、房屋等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制定農村產權流轉管理辦法和交易流程,完善產權流轉政策體系。
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規范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完善征地監督管理機制,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儲備土地交易和投融資機制。
創新農村金融制度。依法開展農村產權融資擔保業務,設立市和區(市)兩級融資擔保公司。
劉文儉:上述改革舉措,是推進青島城鎮化進程的關鍵點和突破口。需要注意的是,要進一步強化統籌城鄉發展的意識,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特別是,通過明確、盤活農村產權,將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撬動新一輪發展的“杠桿”。
建立城鄉一體的社保體系
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動計劃》提出,進一步深化教育、醫藥衛生、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改革。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理順基本醫療保險管理體制,實現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與整合,統一區(市)間籌資和保障標準。全面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選擇部分市級公立醫院開展人事、分配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
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市級管理辦法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制定實施并不斷完善各類養老、醫療保險轉移接續辦法。
劉文儉:醫療與養老保險是社會最關心、人民最關注的問題。其方向應該是是朝著統籌、公平、公正發展。這就需要整合,能統一的盡早統一,打破壁壘、消除阻隔,盡快建立起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