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春節,很多人正在忙年。今年與往年相比,省城濟南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街頭買賣煙花爆竹的少了,這意味著春節期間常見的噪聲污染和空氣污染今年或有望得到緩解。干凈安全的春節,就是文明祥和的春節,這也是城市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之前,一些地方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屢屢發布煙花爆竹“禁放令”,但是總有一些市民和政府玩“貓捉老鼠”的游戲。而今年濟南市民以更自覺的方式讓煙花鞭炮淡出市場,正是現代城市文明逐漸養成的具體體現。

  每到春節,圍繞要不要燃放煙花爆竹的問題,市民之間總有很多爭論。主張燃放的市民認為,過年放煙花爆竹是傳統習俗,不能輕易中斷,反對的市民雖然逐條陳述煙花爆竹的種種危害,每到春節也不得不忍受煙花爆竹帶來的噪聲和污濁。以現代的眼光關照,源于農耕文明的這個傳統習俗實在不適合現代城市。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尊重公共空間和他人權利,個人為了自己的娛樂破壞公共空間的安靜整潔,損害他人休息的權利,自然是與現代文明相背道而馳的。春節期間逐漸減少煙花爆竹的燃放也是大勢所趨。

  客觀地分析,濟南市民對煙花爆竹的日漸冷淡,主要是形勢所迫。近期,嚴重污染天氣的不斷出現,使得市民不得不優先考慮環境與健康的問題。當然,也不能因此忽視政府多年來對環保工作的宣傳,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確實已經深入人心。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霧霾預警,恐怕已經沒人再好意思說,“爆竹聲聲辭舊歲”,年味比潔凈的空氣更重要了。即便不考慮他人權益,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應該放棄那些不合時宜的過年陋俗,只要越來越多的市民認識到這一點,煙花爆竹完全淡出城市也并非遙不可及。

  為了建設現代文明城市,這些年很多地方都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強推“禁放令”。但是,因為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總有市民知法犯法,使“禁放令”成了法不責眾的禁令。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明城市的建設固然離不開相關法規的規范,但是最終的檢驗還在于市民的文明意識。如果市民的文明意識滯后于城市的發展,城市治理難免會陷入“雖令不從”的尷尬,一旦市民的文明意識得到提升,之前一些城市治理難題也會因為市民的“不令而從”迅速破解。

  當然,濟南市民對煙花爆竹的態度,也許還會出現反復,一些市民為了“開門大吉”或者新婚喜慶可能還會習慣性地選擇煙花爆竹。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還應進一步做好引導工作,以更多的更新穎的節慶文化填補陳舊陋俗被破除后留下的空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沙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