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提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施精致農業戰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設施裝備條件、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堅持綠色發展方向、持續改善農村民生等七項重點工作任務。到“十三五”末,全省農業增加值預期目標為6000億元,年均增長3.5%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5000萬噸,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例達到4.5: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0元,年均增幅8.5%。

  適時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

  我省正處在農業由大向強跨越轉變的關鍵時期,受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空間受限制。同時,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國內外價格倒掛,農業補貼接近“黃箱政策”極限,農村綜合改革需進一步深化。

  根據《規劃》,“十三五”時期,我省將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金融等改革。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以禹城為試點,在全省開展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工作。適時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全面完成縣域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打造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到2020年,全省農業保險險種達到20個以上。

  深化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對擁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業轉移人口,按規定繼續享受以土地為發放依據的各類農業補貼。支持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就業服務和住房保障體系,完善統籌城鄉的養老、醫療、教育等保障體系。到2020年,全省涉農鄉鎮為農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打造精致農業發展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

  我省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大,人均水資源量315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6。此外,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發達國家更加注重設置環保指標、產品檢驗等綠色貿易壁壘,初級、鮮活農產品出口呈現萎縮趨勢。資源要素約束趨緊,倒逼發展精致農業。

  根據《規劃》,我省將實施精致農業戰略,發展產業精深、產出精品、經營精細、技術精湛、服務精準、裝備精良、景觀精美、文化精粹的精致農業,探索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相結合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道路。以聊城、德州建設國家精致農業示范區為契機,打造全省精致農業發展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

  到2020年,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達到85%以上,“三品一標”產地認定面積占種植業食用產品產地面積的比率達到60%,打造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山東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品牌價值達到100億元以上。到2020年,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個、企業產品品牌500個。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資源精準深度對接。

  累計建成7000個農村新型社區

  根據《規劃》,我省將加快小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形成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到2020年,改路、改電、改校、改房、改水、改廁、改暖農村“七改”工程扎實推進,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實現100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700萬左右城中村、城邊村原有居民市民化;累計建成7000個農村新型社區,2000個農村新型社區納入城鎮化管理,農村社區化服務與管理實現全覆蓋;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加快農村公路改造升級, 提升農村公路等級標準,到2020年,農村公路縣鄉道三級及以上占比達到50%以上。同時,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權益保障和公共服務三年行動計劃,認定100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每年培訓180萬人。

  (山東省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