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中國旅游協會、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金牌旅游小吃頒獎典禮在北京飯店舉行。

  在摘得“金牌”的200個地方小吃中,山東占了5道,分別是山東煎餅(泰安)、濟南油旋、老濟南把子肉、膠東鲅魚水餃(榮成)、武大郎炊餅(陽谷)。

  山東煎餅(泰安)

  山東煎餅(泰安)與山東其它地方不同,一是主要原料采用小米或玉米,以小米為原料的為上品;二是煎餅加工前多了一道發酵的工序;三是煎餅薄如蟬翼,幾乎透明。煎餅吃起來略帶酸味,香軟可口。

  山東煎餅源于泰山亦是不爭的事實,煎餅是山東的代表食物,也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民族產品。一般人都知道山東人喜歡吃煎餅卷大蔥。其實煎餅的吃法有很多。比較經典的吃法是煎餅卷大蔥。泰山煎餅不僅僅可以單獨卷大蔥、大醬食用,而且還可以卷很多食品。

  吃法一:把甜面醬加少許白糖、香油、精鹽、味精及少許涼開水調勻,密封好,上籠蒸30分鐘取出,與洗凈的生菜(或油麥菜、心里美蘿卜條、大蔥等)拌勻,用煎餅卷食。

  吃法二:把咸干魚或小湖蝦油炸后,配上蔥、醬,用煎餅卷食。

  吃法三:將各種炒菜直接用煎餅卷食。

  吃法四:把韭菜肉絲用煎餅包成三角形或長方形包,放鍋中小火煎成煎餅卷。

  濟南油旋

  油旋是山東濟南漢族傳統名吃,在濟南已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油旋最早出現在濟南清朝時期,相傳當時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來濟南后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將油旋的口味改成咸香味,一直傳承至今。

  濟南油旋秉承了香、酥、鮮的最大特點,咬一口下,香鮮撲鼻,雖然叫油旋,但是吃起來真的不油膩,食用時一定要趁熱吃下去,不然沒有了那種感覺。小小的油旋看上去雖不起眼,制作工藝卻不簡單,薄薄的小餅由多達60余層薄如報紙的面皮疊壓而成。

  老濟南把子肉

  把子肉是山東經典的漢族名菜之一,屬于魯菜。尤以濟南把子肉最為著名,把子肉有肥肉但肥而不膩,由濃油赤醬熬制卻并不咸,剛好用來下飯。而一口飯一口肉的搭配就恰好把米香肉香統統帶出來。

  相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彼此惺惺相惜,決定拜“把子”。張飛是屠戶,主要屠豬。哥幾個拜也拜完了,就把豬肉萱花豆腐,弄在一個鍋里煮。

  后來,隋朝時,由魯地的一位名廚,將此做法進行了完善,精選帶皮豬肉,放入壇子燉,靠秘制醬油調味,燉好的把子肉肥不膩、瘦不柴,色澤鮮亮,入口醇香,價格公道,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樣的做法和劉關張結拜兄弟的傳奇結合,就成了今天的把子肉。

  濟南的把子肉強調醬油的重要作用不放鹽,是選取有肥有瘦的豬肉,切成長條,用麻繩捆成一把,煮好,再放在醬油中燉(要加水)。把子肉的精彩便是有肥肉的存在才能產生出肥而不膩的上佳口感。北方的“把子肉”不加糖,長方形的大塊,只是醬油八角在高筒瓦罐中燉熟。火候到處,一啟封香氣四溢。趁熱連肉帶汁澆在白米飯上,亦十分甘美。

  膠東鲅魚水餃(榮成)

  膠東地區的名吃鲅魚水餃,擁有鮮嫩多汁的餡心,滑嫩的餃子皮,口感很好。其選料很講究,選用新鮮的渤海鲅魚。家常鲅魚水餃做法:先把鲅魚片下來,洗干凈,然后去皮,鲅魚要去皮,否則發腥;韭菜摘好,洗好,切好,放到盆子,然后剁肉和去皮的鲅魚肉,把一小塊肥肉剁進去,去腥味,味道更香,剁的時候加入蔥姜,可加少許的水,防止肥肉太拈占刀剁好以后,放入韭菜的盆里,加入油,攪拌,攪拌均勻時加入鹽,少許的水,和一個雞蛋。

  鲅魚水餃調餡小貼士:關鍵在打漿,順時針攪拌肉餡,加入蔥姜水,攪拌至粥狀,抓起能在涼水上漂起。最后加鹽和油。

  武大郎炊餅(陽谷)

  武大郎炊餅又稱武大郎燒餅,是山東的一種漢族傳統名吃,最早出現于北宋年間,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有記載,其味道油而不膩,入口柔和,鮮香可口、回味悠長而深受人們喜愛,是回歸自然的綠色食品,聞著香、吃著更香。武大郎燒餅金黃酥香,造型美觀,誘人食欲。多年來,經過歷代廚師們的不斷創新與改進,使之成為做工精細,香脆可口,便于攜帶,饋贈親友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