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農村進入城市就業的農民工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有著強烈的“進城夢”,卻面臨“融城難”的尷尬。山東日前推出的12條新政力促“三個市民化”,曾經的“融城天塹”有望變“城市通途”——
對于在濟南生活了10多年的戰先生來說,雖然滿口濟南腔的他已經很習慣這里的生活,但是仍改變不了他“農業戶口”的身份。這些年來,老戰經歷了有關社保、保障房、子女入學等一系列問題,對于“市民化”待遇的渴求十分迫切。
日前,山東省出臺12條新政力促“三個市民化”,從財政、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等多方面給予保障,以消除進城落戶農民的后顧之憂,力度之大可謂空前。這一新政將給像老戰一樣的進城務工者帶來哪些影響?我市在推進“市民化”方面又有哪些福利?本報記者為您深入探訪。
住房、社保、子女教育是“三道坎”
老戰來自外省,在濟南和妻子做小生意。這些年為了在郊區買套不大的房子,他養老的錢沒剩下多少。農村戶口的他是“零險零金”,面對未來,他很想“老有所養”。
2015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10%,戶籍城鎮化率為39.9%。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但是,現實與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走出農村,進入城市,是很多農民工向往的生活。不過,雖然已經在濟南待了10多年,但是老戰覺得留在濟南不容易。有關問卷調查顯示,城市生活成本高、城鄉戶口差別不大、不愿放棄土地承包權,以及農村土地有較大增值潛力是進城務工人員不愿落戶城鎮的四大主要因素。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農民工市民化不是一個戶籍概念,遠遠超越戶籍概念之上。
對此,正準備結婚的膠東姑娘小姜深有體會。為了能夠在濟南落下戶口,也為了今后自己的孩子能夠就近上所好學校,她一心想買個面積夠落戶資格的“學區房”,“面積至少90平方米,還得考慮位置在學區里,這樣的房子單首付就很可觀”。
事實上,不少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入學時都遇到過磕絆。有關調查顯示,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其中包括,申請入學限制條件多;辦理入學手續繁瑣;轉學困難,不容易找到愿意接收的學校等。
住房、子女教育成了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門檻。此外,社保也是一大障礙,農民工“五險一金”的參保率不高,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均不足兩成。對此,有關專家認為,社保體系相對碎片化,而碎片化對于最缺乏保障的農民工群體來講是比較弱化的,要求條件較多、門檻設置較高,保障也就相對比較少。
“農民變市民”關鍵在公平環境
什么是“市民化”?就是把非市民變化成市民的過程。當前,城鄉差別比較大,不僅僅表現在收入上,還表現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社會參與等多方面。“市民化”就是要讓進到城市的農村人口享受跟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市民權利。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更明確指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這項工作卻任重道遠。在社會學家李強看來,當前,城市的公共資源與公共服務更多向本地居民傾斜,外來務工人員在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仍然無法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條件和待遇。對此,有經濟學家認為,實現“市民化”的關鍵在于逐步落實農民工在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首先可以從教育入手實現均等化,提高教育經費投入的分擔比重。對于年齡偏大農民工,主要解決子女在城市的教育問題;對于新生代農民工,重點幫助在職勞動者提高技術知識和技能。然后,逐步增加醫療、養老、住房、失業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逐步提高各方面公共福利的水平。
推進進城農民“市民化”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通知》,為財政政策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路線圖”??偨Y起來,體現在落戶、加錢、不動地這三條主線。例如,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方面,農民工進城“扎根”難,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公共服務與人口流動“兩張皮”。對此,《通知》提出,基本公共服務要“隨人走”,把持有居住證的人口納入保障范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此前也提出,要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戰略研究,統籌推進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領域配套改革,為做好農民工市民化指出了方向。
放寬落戶條件是趨勢
如何讓進城農民在城里盡快留得???日前,山東省政府出臺12條新政,將通過實施若干財政政策,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地區的財政保障能力明顯增強,“三個市民化”(全省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城中村城邊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其他農村地區就地轉移就業人口市民化)進程明顯加快。
這12條新政中,相關教育政策受到各方關注。如果政策真正落地,今后農業轉移人口子女將真正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按照規定,我省將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從2016年起,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兩免一補”資金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這給進城農民“市民化”卸下了不小的包袱。
在就業、住房保障方面,今后,我省農業轉移人口也將會跟當地戶籍人口平等享受就業扶持政策,凡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可以申請承租公共租賃住房,或申領住房困難家庭住房租賃補貼了。另外,在基本醫療、養老保障方面,一系列新政也將給這一群體帶來更多保障。比如,推進參保人員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基本醫療保險,確保城鄉居民在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支付結算、經辦服務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等。
濟南市在推進“市民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嘗試努力。根據此前公布的《濟南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年—2020年)》,到2020年,我市將努力實現97萬農業轉移人口在濟南市城鎮落戶,促進55萬左右城中村和城邊村居民完全市民化。為此,我市加大了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锻七M濟南市戶籍制度改革問題研究》甚至成為2016年度市領導牽頭推進的重大調研課題之一,并將轉化為政策措施。
根據規劃,我市中心城將適度增加落戶規模,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的要求不得超過3年。同時,降低中心城落戶門檻,取消工作調動、大學畢業生、復員軍人安置落戶附加條件限制。放寬市內戶口遷移政策,將農村居民統一納入城鎮社區公共服務管理。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參加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會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資金籌集機制;符合標準的,也會依法享受相關社會救助。
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是實現人的城鎮化。到2020年,濟南常住總人口將達到770萬人左右,城鎮化率達到73%以上,城鎮常住人口達到570萬人左右?!斑^去濟南市每年外來務工人員落戶4萬人左右。也就是說,規劃年均落戶人數是過去的4倍?!睗闲滦统擎偦巹澗幹普n題組負責人認為,未來濟南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將是一種趨勢。
公共服務要“均等”更要“均質”
目前,全市百萬農民工和大量城鎮外來常住人口,還處于“半市民化”狀態,還沒有平等享受到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有些城中村居民雖然已納入城鎮化統計,但居住條件、配套設施、社會保障水平與新型城鎮化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更深層次的問題還包括,城鎮建設管理水平總體不高,發展方式粗放、土地資源浪費、環境臟亂差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離宜居、環保和生態友好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另外,城鎮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小城鎮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缺乏有力產業支撐,對人口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不強等。
何況“市民化”的成本并不低。農村轉移人口市民成本分為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據估算,濟南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人均公共成本平均值約為12萬元,其中轉移到生活水平較高的中心城的公共成本人均約為13萬元,轉移至小城鎮的公共成本人均在8萬元左右。
那么,如何讓“市民化”更高效?有專家提出,一個關鍵點是進行城鄉綜合改革。城鄉綜合改革是創造社會機會、市場機會,讓城鄉居民都享受同等的社會機會。要構建統一的改革市場體制,使農村的產權、農村的生產要素跟城市享受同等的市場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服務保障方面,公共服務不光是均等化,更重要的還在于均質化,質量水平上要有一定保障。財政政策資金應該保障農民工能夠進得來,能給他們提供相應的社會服務,公共資金要能留得住,支持他們就業、培訓、技能的提高,要使他們能夠住下來、過得好。同時,必須重視消除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這就需要進城鄉社保體系整合和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醫療保險關系跨體制、跨區域轉移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