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宴,智慧之旅。第十三屆齊文化節開幕在即,屆時作為全國最大博物館群的齊都文化城一城20館對外開放、萬件藏品的新建齊文化博物館將開館、百位知名畫家喜聚齊國故地、首屆中英世界足球文化高峰論壇等十大主題活動精彩紛呈,耀眼綻放。

  在這十大主題活動中,其中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備受關注。論壇最大的看點皆為層次高、規模大。論壇由北京大學擔綱,與淄博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邀請北京大學等著名專家、學者到會“論劍”,屆時將再現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盛況。

  9月6日下午,在第十三屆齊文化節即將開幕之際,就齊文化節重要活動內容之“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以及齊文化研究院的籌備情況,市社科聯主席、黨組書記、齊文化研究院籌備小組組長任傳斗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任傳斗對記者說,齊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齊文化獨有的民本、開放、革新精神,是我們砥礪前行的重要精神支撐和文化傳承源頭。“一節一壇一院”,是淄博在切實提升齊文化研究能力、推廣能力方面推出的體制建設的重要步驟,對整合齊文化研究資源、打造國際齊文化研究知名品牌、推動齊文化研究成果產業化均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稷下學宮

  首開百家爭鳴之先河

  上溯戰國時代,齊國統治者在臨淄(現淄博市臨淄區)創設的稷下學宮,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集教育、政治、學術功能于一體的“高等教育”大學堂,是戰國時代的思想文化中心;是諸子百家爭鳴,促進各派融合、發展,培育、創新的文化沃土;是博士制度的先聲,學術大師的搖籃;它兼容并包、獨立自由的學術精神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珍貴精神文化遺產。

  稷下學宮是中國歷史上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國辦大學堂。它與差不多同時出現在雅典的希臘學園(又稱阿卡德米學院、柏拉圖學院)堪稱雙璧。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思想學術文化中心,分別在世界的東、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現出人類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

  從比較的角度看,稷下學宮與希臘學園各具特色,共同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輝煌。前者是齊國統治者為廣攬人才而創辦的,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后者為柏拉圖傳播思想、科學而設,具有鮮明的科學理念。前者匯聚諸子,多派并存,思想交鋒,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后者傳承師說,探求真理,追求科學,培育獨立思考精神。前者為中國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形成作了理論上的充分準備,對后代政治、思想文化發展影響甚大;后者為西方大學教育奠基,對后代西方哲學、自然科學發展影響深遠。稷下學宮與希臘學園極大地影響了東、西方不同學術思想與文化傳統的形成,共同為構筑豐富多元的世界文明作出了貢獻。

  從中國教育發展史看,與早于稷下一百余年孔子興辦私學的偉大創舉相比,稷下之設的空前意義在于:它變一人之教為大師云集的眾人之教;變一家之學的傳承為百家思想的爭鳴,并在儒家私學教育衰微、散落之時,由齊國統治者的創新,實現了私學教育的轉型發展:稷下學宮實際成為私學聯盟性質的高等教育實體。一是諸子百家與私學結合在了一起,每個學派往往是一個龐大的私學教育集團。各家學派匯聚稷下學宮,客觀上使稷下成為若干私學教育集團的聯合體。二是稷下各派學者,大多帶弟子來稷下。從各派之間看,學術爭鳴,相互交流是活動主體,就某一學派師生活動看,講學授徒、傳播思想與知識則是活動的主要內容。稷下學宮以其特有的方式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空前的輝煌。

  稷下學宮,創始于公元前374年,歷五代國君,至秦統一,終齊而亡,存續達一百五十余年,這在春秋戰國的動亂時代不能不說是個奇跡。稷下學宮之所以能成為戰國諸子百家爭鳴的主陣地,主要在于它實現了真正的學術平等與自由。稷下學宮是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國辦大學,“喜議政事”是其基本功能,“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事主”是稷下先生的強烈愿望。因而,他們可以對齊統治者獨立自由地發表政治見解甚至提出批判反對意見,而齊統治者則對各種意見,一概采取從善如流,平等相待的態度,這就是一種更為珍貴堪稱典范的平等精神。因而,稷下的學術自由大致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尊重學士,平等禮遇。為了吸引大量學者來稷下講學、爭鳴、議政,齊國統治者采取特殊的政策為學者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來者,熱情接待,精心安置;走者,以禮相送,重金饋贈;離后再來,仍然歡迎。政治上,齊國君主不以政治干涉學術,不以好惡而行褒貶,“禮賢下士”是戰國時代的風尚,但齊國統治者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不僅為當時各國所少見,在數千年中國文化史上,也堪稱典范。

  稷下論壇

  專家論劍再現稷下學盛景

  根據今年5月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與北京大學達成的齊文化全面戰略合作的協議,由北京大學與淄博市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大學哲學系、山東齊文化研究院(籌)、臨淄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16“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將在臨淄齊文化博物館多功能廳舉行。任傳斗說,經過我市相關單位與北大哲學系多次溝通協商,確定2016年舉辦主要有國內專家與會的高峰論壇,明年將在北京舉行的國際論壇也同步啟動,這樣更有利于吸引國內外知名學者參與,也更有利于擴大齊文化和稷下論壇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據了解,根據目前齊文化研究的具體情況,2016年“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的主題為“齊文化與稷下學”,并分為四個分題:齊文化:歷史、傳統與當代價值;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管子》研究:文獻與思想;稷下學派與黃老學。

  參加論壇的國內知名專家主要由北京大學出面邀請,已確定參加論壇的有陳鼓應、王中江、王博、許抗生、王志民、鄭開、陳靜、曹峰、白奚、李若暉、丁四新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湖南大學、云南大學、河北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或科研單位的著名專家、學者40余人。

  按照論壇議程,9月12日上午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共同出席當天舉行的齊文化節開幕式。12日下午,2016年“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正式開始。13日論壇繼續舉行,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領域進行分組討論,改變以往只是照本宣科的論文宣講,與會專家學者可以就感興趣的學術問題進行辯駁分析,讓當年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場景,在2000多年后的21世紀,能夠“薪火相傳”,在專家學者們相互的質證中,也許會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不知不覺中,將齊文化與稷下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更高級的境界。

  任傳斗告訴記者,齊文化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曾經非常巨大。早在漢武帝之前,齊文化就以巨大的輻射力波及四方。孔子曾在齊地聞韶,發出盡善盡美的驚嘆,為此“三月而不知肉味”;孟子居齊,長達近20年之久,齊文化的“社稷是主”和民本思想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終于喊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代強音;荀子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最為老師”,既接受了齊文化的熏陶,又為齊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鄒衍的“五德終始”學說,成了秦始皇和漢高祖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齊地的神仙方士和海上仙話,使秦始皇和漢武帝心醉神迷;黃老之學和無為而治的思想,導致了漢初的文景之治。漢武帝為了統一思想,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齊文化并未因此泯滅,而是向兩個方向發展開去。其一,齊文化與魯文化相結合,形成經學,從而走向了宮廷和廟堂;其二,齊文化與楚文化相結合,形成道教,從而走向了山林和民間。此后,齊文化以其驚人的頑強的生命力,對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民俗等各個層次和層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民族精神、性格和心理的塑造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必將為齊文化的研究注入嶄新的活力,也一定能為擴大齊文化在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搭建起更高更好的平臺。

  齊文化研究院

  高舉弘揚齊文化大旗

  任傳斗告訴記者,自今年3月齊文化研究院籌備組成立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齊文化研究院的各項籌備工作有序推進,目前已“水到渠成”,到了為“齊文化研究院”揭牌的時候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曲阜考察歷史文化,參觀孔子研究院,并主持召開專家座談會,就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發表了重要講話。目前,弘揚魯文化已經納入了國家戰略,建立了孔子研究院,相比之下,做好齊文化與現代經濟社會的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齊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在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齊文化以開放務實、通權達變的特色獨樹一幟。齊文化成就了春秋首霸、戰國七雄的輝煌大業,而且造就了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管仲、孫武、孫斌、扁鵲等一大批彪炳史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醫學家。然而,與魯文化的研究相比,齊文化研究一直處于弱勢,目前,“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已列入山東省“十三五”規劃,市委、市政府提出創建齊文化研究院、加大齊文化研究開發力度的戰略構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視,省編制委員會專門研究批復,從體制上解決了如何推動齊文化研究的大問題,為開創齊文化研究新局面,實現齊文化研究新突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任傳斗對即將成立的齊文化研究院如何開展工作,向記者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可以看得出,作為“齊文化研究院籌備組組長”,他對齊文化研究的一往情深和孜孜不倦。

  齊文化研究院的成立,首先,可以有效整合淄博地區齊文化研究的力量,包括山東理工大學、淄博職業學院以及臨淄區等的齊文化研究機構,加大對齊文化的基礎研究,加快對齊文化研究成果的推廣力度,迅速實現齊文化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其次,充分利用齊文化研究的自身優勢,加快推進齊文化研究的智庫建設,加強與國內外齊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的溝通聯系,成立齊文化學術委員會。改變目前齊文化研究的無序現象,每年由相關專家確定齊文化研究的方向和重點課題,實行委托或招標,發動組織高校、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進行專項研究,督促進度,注重與實際的聯系,確保齊文化研究既上檔次,又接地氣。再次,組織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成立齊文化研究規劃小組,根據我市創建文化名城建設的需要,以及齊文化研究的實際情況,編制35年的齊文化研究發展規劃。第四,成立齊文化研究成果轉化委員會,主要由企業家組成。改變閉門搞研究的老思路,將齊文化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銜接,爭取盡快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推動淄博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第五,加大在各種媒體尤其是新媒體上對齊文化研究的宣傳推介力度,進一步擴大齊文化的影響力,將齊文化獨有的“民本、開放、革新”等治國理政的理念,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在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中,展現齊文化頑強蓬勃的生命力。

  窗外秋風勁,遍野碩果香,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借助“一節一壇一院”成功舉辦與揭牌的強力助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市的齊文化研究事業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我市創建文化名城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記者 魏廷寶 蘇向陽 通訊員 陳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