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wǎng)9月5日訊 水電費賬單、登機牌隨意丟;手機自動連接公共WiFi;網(wǎng)絡調查隨便填寫……這些平時不太起眼的細節(jié)當中就藏著你的個人信息,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成為安全隱患。昨日,青島市南公安盤點了八類可能泄露個人信息的途徑,并作出相應提醒。

  泄露點1:各類單據(jù)隨意丟

  快遞單、車票、登記票、購物小票、辦理手機卡的業(yè)務單、水電費賬單……這些單據(jù)都包含大量個人信息,隨意亂丟可能讓它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民警提示:買家填寫快遞收貨地址盡量選擇填工作單位,盡量不要將家庭地址寫得太詳細,也可以選擇填寫樓棟號或附近的代收點。無用的單據(jù)可以直接撕掉,或將姓名、電話、地址等個人信息涂掉再丟棄。

  泄露點2:自動連接公共WiFi

  若在智能手機的網(wǎng)絡設置中選擇了WiFi自動連接功能,就會自動連接公共場所WiFi。但WiFi安全防護功能比較薄弱,黑客只需憑借一些簡單設備,就可盜取WiFi上任何用戶的信息。

  民警提示:公共場所盡量不使用不需要密碼的免費WiFi,為了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最好將WiFi連接設置為手動。使用無線WiFi登錄網(wǎng)銀或者支付寶時,可以通過專門的APP客戶端訪問。

  泄露點3:復印身份證被盜印

  銀行、電信運營商營業(yè)廳、各類考試報名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證復印件。甚至一些不法復印店會趁機將客戶信息資料留存。如果身份證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就存在風險。

  民警提示:使用身份證復印件要做標注,最好使用藍色或黑色的筆標明用途。在打印店復印完成后,要清除復印機緩存。

  泄露點4:網(wǎng)上“曬”娃暴露詳情

  通過微博、QQ空間、貼吧等和熟人互動時,有時會不自覺說出或標注對方真實信息。有些家長在朋友圈曬出的孩子照片包括孩子姓名、就讀學校、所住小區(qū);曬火車票、登機牌,卻忘了將姓名、身份證號、二維碼等做模糊處理。

  民警提示:在微博、QQ空間等社交網(wǎng)絡要盡可能避免透露或標注真實身份信息。朋友圈曬照片,一定要謹慎。盡量不曬包含個人信息的照片。

  泄露點5:調查問卷貿然填寫

  上網(wǎng)時經(jīng)常會碰到各種填寫調查問卷、玩測試小游戲、購物抽獎,或申請免費郵寄資料、申請會員卡等活動,一般要求填寫詳細聯(lián)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

  民警提示:參與此類活動前,要選擇信譽可靠的網(wǎng)站認真核驗對方真實情況,不要貿然填寫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泄露點6:簡歷填寫太過詳細

  目前,很多人通過網(wǎng)上投簡歷找工作,簡歷中的個人信息一應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試的時候還會要求你填寫一份所謂的“個人信息表”,上面有你的家庭關系說明、父母的名字、個人電話、住址、畢業(yè)學校甚至身份證號等信息。

  民警提示:一般情況下,簡歷上只提供必要信息,不要過于詳細填寫本人具體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等。

  泄露點7:賣舊手機不刪信息

  換新手機時,很多人會將舊手機轉賣。盡管你將舊手機恢復到“出廠默認設置”,甚至將其格式化,但通過技術手段,專業(yè)人員還是可以把舊手機里的短信、通訊錄、軟件設置瀏覽記錄等全部恢復。

  民警提示:網(wǎng)絡賬戶密碼不要設置得過于簡單,不要將自己的和家人的身份證、生日、手機號碼等數(shù)字信息設置為賬戶密碼,以免被輕易破解。個人的賬戶密碼信息不要輕易泄露給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存儲有個人賬戶資料的手機,盡量避免轉賣。如果確有出售必要,在轉賣之前,務必做好徹底清理工作。

  泄露點8:“自動登錄”盡量少用

  多數(shù)應用程序安裝過程中都會彈出詢問“向您發(fā)送通知”“使用您的位置”等對話框,如果點“允許”,這些應用可掃描并把手機信息上傳到云服務器,手機使用者的位置、通話記錄等都很容易被人獲取。此外,很多人習慣把QQ、微信等設置成“自動登錄”,一旦手機丟失或者被黑客入侵,賬戶和密碼很容易被竊取,帶來損失。

  民警提示:安裝手機軟件時,慎重選擇“允許”。盡量不要把手機軟件設置為自動登錄,每次登錄都應設置密碼;密碼定期要更換,安全系數(shù)要高,不要用簡單的數(shù)字組合。

  山東警方發(fā)布五種常見電信詐騙術

  9月2日,記者從山東省公安廳獲悉,山東公安部門已出臺相關措施,進一步完善電信詐騙等案件的受立案機制,著力提升偵查打擊力度,集中優(yōu)勢警力,盡快偵破案件。同時,山東公安部門發(fā)布了常見的電信詐騙術,提醒公眾提高警惕防止受騙。

  騙術1:短信暗藏木馬鏈接

  行騙:詐騙分子誘使手機用戶點擊詐騙短信中的鏈接,該鏈接將木馬病毒植入用戶手機,用戶點擊鏈接后,詐騙分子可以盜取大量隱私信息和密碼。目前常見的手段有:冒充相冊鏈接的、冒充孩子班主任的、冒充航空公司通知航班取消的、冒充交管局發(fā)車輛違章通知的、冒充代辦信用卡等。

  拆招:手機短信內的鏈接盡量不要點。雖然手機短信中也有銀行等機構發(fā)來的安全鏈接,但不少用戶難以通過對方短信號碼、短信內容、鏈接形式等辨別真?zhèn)危越ㄗh用戶,特別是Android手機用戶,盡量不要點擊短信中自帶的任何鏈接。

  騙術2:冒充銀行客服騙取卡號信息

  行騙:詐騙分子模擬銀行客服來電,稱幫助用戶提高信用卡消費額度。如果用戶上當,則會被通過電話騙走信用卡卡號、有效期、卡片背面三位數(shù)卡片安全碼等信息,犯罪分子不用轉走現(xiàn)金,只要完成一筆信用消費就可騙走錢財。

  拆招:不要泄露短信驗證碼。銀行、支付寶等發(fā)來的短信驗證碼是極其隱秘的隱私信息,且通常幾分鐘之后即自動過期,所以不得向任何人和機構透露該信息。

  騙術3:冒充熟人電話號碼

  行騙:詐騙分子虛擬出用戶手機電話簿中的號碼來電,并稱自己是該聯(lián)系人的愛人等,“手上沒有現(xiàn)金了,希望給他匯一點現(xiàn)金。”此類詐騙由于金額不大,且看似來自熟人,也很容易誘人上當。

  拆招:陌生證據(jù)莫輕信。由于個人隱私泄露泛濫,詐騙分子常常會掌握有用戶的一些個人信息,并以此作為證據(jù),騙取用戶信任,此時切記要多長個心眼——絕不輕易相信陌生人,就算稱是朋友家人,如果僅僅是在網(wǎng)上,也不可輕信。

  騙術4:冒充10086等運營商客服電話

  行騙:詐騙分子冒充電信運營商短信通知積分兌換,并通過“偽基站”偽裝成10086等號碼群發(fā)詐騙短信,誘惑用戶下載安裝一個帶有木馬病毒的APP,再通過這個安裝在用戶手機上的假移動掌上客戶端,盜刷用戶銀行卡。

  拆招:不信“接的”,相信“打的”。為了防止遇上詐騙分子模擬銀行等客服號碼行騙,遇上不明來電可先掛斷,再主動撥打相關電話(切勿使用回撥功能),這樣可以保證號碼的準確性。

  騙術5:“連環(huán)計”轉出卡內存款

  行騙:騙子掌握用戶個人信息甚至銀行卡卡號和密碼之后,登錄網(wǎng)上銀行,但無法將錢轉出,于是就購買了如貴金屬等理財產(chǎn)品,并發(fā)送短信稱,儲蓄賬戶上有若干金額被轉移到了理財賬戶上。用戶一旦通過銀行官方查詢到短信內容屬實后,很容易上當受騙,向騙子透露出自己的手機驗證碼等重要信息。

  拆招:閉口不談銀行卡號和密碼。無論電話、短信、QQ聊天、微信對話,都絕不提及銀行卡號、密碼、身份證號碼、醫(yī)保卡號碼等信息,以免被詐騙分子利用。

  刷微信時要防這些騙術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出現(xiàn)了多種與微信有關的詐騙方式:

  一是偽裝身份詐騙。犯罪分子利用微信“附近的人”查看周圍朋友情況,偽裝成“高富帥”或“白富美”,騙取感情和信任后,隨即以資金緊張、家人有難等各種理由騙取錢財。

  二是代購詐騙。犯罪分子在微信圈假冒正規(guī)微商,以優(yōu)惠、打折、海外代購為誘餌,待買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關扣下,要加繳關稅”等為由要求加付,等拿到貨款后就“人間蒸發(fā)”。

  三是愛心傳遞詐騙。犯罪分子將虛構的尋人、扶困等內容以“愛心傳遞”的方式發(fā)布在朋友圈,不少善良網(wǎng)民都會轉發(fā),其實里面所留聯(lián)系方式絕大多數(shù)為外地號碼,打過去不是吸費電話就是通訊詐騙。

  四是點贊詐騙。犯罪分子冒充商家發(fā)布“點贊有獎”信息,要求參與者將姓名、電話等個人資料發(fā)至微信平臺,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夠的個人信息后,即以“手續(xù)費”、“公證費”、“保證金”等形式實施詐騙。

  五是利用公眾賬號詐騙。犯罪分子盜取商家公眾賬號后,發(fā)布“誠招網(wǎng)絡兼職,幫助淘寶賣家刷信譽,可從中賺取傭金”等推送消息。受害人信以為真,遂按照對方要求多次購物刷信譽,后發(fā)現(xiàn)上當受騙。

  (綜合大眾日報、青島早報消息 稿件統(tǒng)籌:王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