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獲得“麻醉醫生最美瞬間”2016全國麻醉醫師攝影大賽一等獎照片獲得“麻醉醫生最美瞬間”2016全國麻醉醫師攝影大賽一等獎
李妍在擠奶李妍在擠奶
照片拍攝者林雪梅照片拍攝者林雪梅

  膠東在線9月1日訊(記者 張倩 通訊員 張國杰)“沒想到能獲獎,感覺這事很平常,不止我,科里3個哺乳期媽媽都這樣!”近日,“背奶媽媽”、煙臺山醫院麻醉科醫生李妍利用工作間隙擠奶為孩子“存糧”的照片,獲得“麻醉醫生最美瞬間”2016全國麻醉醫師攝影大賽一等獎。照片中,獨自坐在墻角,頭戴花帽,面露微笑,為寶寶儲備奶水的母親,獲得無數網友點贊。

  網絡搜索背奶媽媽,百度給出的解釋是:“背奶媽媽”是指那些職業女性成為母親后,又回歸職業生涯,但是她們堅持母乳喂養,把專業的吸奶、儲奶器具帶到單位,利用工作間隙進行吸奶、冷藏、保存等一系列流程,當天晚上帶回家,第二天給寶寶當口糧。

  “作為醫生肯定知道保存的奶不好,但工作性質特殊沒辦法,手術連臺沒時間回家給孩子喂奶。”9月1日上午9:30,在煙臺山醫院第二導管室,記者見到了照片主人公、麻醉醫生李妍。她說,今天格外忙,導管室里有2臺手術需要麻醉,手術室里還安排了7臺,最多能給我們10分鐘的采訪時間。“因為第二臺手術很快就要開始,術前麻醉工作片刻耽誤不得、馬虎不得。”

  29歲的李妍在麻醉科工作3年,每天朝七晚七,就連中午吃飯也僅有10分鐘時間,填飽肚子趕緊回來替班。“來的比外科大夫早,因為要提前做好麻醉;走得比他們晚,要等病人蘇醒。也許一臺手術僅僅45分鐘,但我們可能要待2個小時。”5個月產假結束后,李妍就回到科里上班,靠每天工作間隙擠奶為孩子存糧。“開始奶還挺多能擠兩瓶,工作壓力也大,現在都擠不出來啦!”和李妍同科室的麻醉醫師劉明明、朱春錦亦是如此,她們仨孩子差不多大,孩子都交給爸媽帶。

  正如圖片里展示的那樣,這種背奶方式一直在麻醉科“傳承”,已經成為一種“特色”。然而你這種“特色”,在《背奶媽媽》的作者林雪梅看來顯得有些特別。“醫院其他科室中午留一人值班就行,但麻醉科中午全員上崗。哺乳期我們有1小時的午假可以回去給孩子喂奶,在這就不行。你回去了工作誰來干?”2013年,林雪梅從醫院腫瘤外科來到麻醉科,從那時起,她就開始留心觀察并記錄著這里的一切。她稱自己是個外來人,“和我過去的科室不一樣,和想象中的麻醉工作更是不同!”今年“三八”前夕,林雪梅中午吃完飯上樓拿東西時,看到李妍正在更衣室擠奶,她順手掏出手機,拍下了這動人卻又心酸的一幕。

  ”一個蘿卜一個坑,根本停不下來。“邵偉這樣形容麻醉科。醫院90%的手術都需要麻醉科參與,2015年麻醉科完成手術2.28萬臺,小到18天的新生兒,老至108歲的老人。“就拿今天來說,已經有74臺手術和兩臺介入治療,再加上十五六例急診,平均一天下來,上百臺手術是常有的事。”煙臺山醫院麻醉科主任邵偉笑著說。

  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在很多人眼里,麻醉醫生就負責術前給病人打一針,讓他們安靜的睡上一會兒,手術就做完了。“過去麻醉科被稱為‘瓶頸科室’,意思是麻醉做不好,整個手術就會受影響。”邵偉說,凡是麻醉藥物對人都有副作用,同樣手術不同的人群,麻醉方法和用藥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麻醉不精準,對病人生命就會造成威脅。“過去靠盲探,現在通過超聲技術實現了麻醉可視化,可以清楚看到病人需要麻醉的那根神經。”

  全國麻醉界”第一人“、中華醫學會麻醉專業委員會主委熊利澤教授在給林雪梅頒獎時表示,打動他的不僅是照片本身,照片背后的故事更值得關注。“我們醫院麻醉科60多名醫護人員,也有正在哺乳期的媽媽們,但我們卻沒有去關注他們,給予他們更多關愛。”頒獎嘉賓、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黃宇光也表示,希望征得拍攝者同意,對照片翻拍,掛在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的照片墻上。

  因為忙,像李妍這樣的哺乳期媽媽只能給孩子“背奶”;也因為忙,“一等獎”的獎勵——赴港參加2016年第十六屆世界麻醉學大會的機會,林雪梅無奈放棄。邵偉說,他們不顯山不露水,卻做著術前最重要的工作,科室也一直在努力,為這些產婦提供更多照顧。“我們也打算建立我們自己科室的照片墻,記錄下他們日常的點滴工作,展示他們的風采!”

 

來源:膠東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