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廣才存入鄄城縣眾利農民合作社的十余張存單。谷廣才存入鄄城縣眾利農民合作社的十余張存單。

  近日,鄄城縣箕山鎮多名村民撥打本報熱線電話反映,成立于2013年的鄄城縣眾利農民合作社以高于銀行利息的形式吸納他們存款,并向他們保證“合作社”跟銀行一樣,可定期存,也可隨時取。然而,自從2015年底,他們儲戶的存款再也無法從“合作社”取出,直到后來倒閉,致使他們辛苦積攢的血汗錢成“泡影”。

  合作社成立儀式

  有政府人員參加

  鄄城縣左營鄉村民裴先生農閑時做販羊生意,“在生意往來中,我認識了箕山鎮養貂的楊某。”裴先生稱,楊某建議他將錢存到箕山鎮上的鄄城縣眾利農民合作社,“合作社”跟銀行一樣,但利息比銀行高。

  裴先生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后來他到箕山鎮了解到,該“合作社”宣傳力度很大,政府部門相關人員也參加了成立儀式,當時不少村民將錢存進該“合作社”。“我便將自己積攢的1萬元錢存到了‘合作社’,時間從2013年8月21日到2016年8月21日,到期利息2169元。”

  2014年,裴先生又將6萬元存進該“合作社”。4個月不到,因急需用錢,裴先生又將6萬元取了出來。2015年年底,裴先生聽說眾利農民合作社因經營不善,存款取不出,遂趕往箕山鎮準備將剩余的1萬元存款取出,卻被告知“合作社”沒有錢了。

  儲戶裴先生還算比較“幸運”,他及時取出了6萬元存款,避免了更大損失。然而,儲戶李女士卻沒有這么“幸運”。

  “鄄城縣眾利農民合作社距離我經營的門市不到200米,考慮到存取方便,利息高些,我便分兩次共存進該‘合作社’4.7萬元。”李女士說,其第一筆存款是在2016年2月4日到期,而到期后,她也無法從“合作社”取出錢。

  儲戶遍及多個鄉鎮

  血汗錢打水漂

  8月31日上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趕到鄄城縣箕山鎮。據儲戶講,由于眾利農民合作社所在的門面房是臨時租賃的,現已被房主收回。如今,他們儲戶手中掌握的唯一證據就是“合作社”開具的存入憑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儲戶李女士的兩份憑單上看到,其存入該“合作社”的一筆存款為3萬元,時間從2015年8月4日至2016年2月4日,年利率5.10%,到期利息765元。“然而現在,不僅利息,就連本金也沒有了。”提到存款一事,李女士一臉愁容。

  隨后,李女士向記者提供了一份50余人的儲戶名單,據她講,該名單只是記錄了箕山鎮上的一部分儲戶。此外,還有左營鄉、閆什鎮、紅船鎮等周邊多個鄉鎮的村民在該“合作社”存錢,其中一儲戶存了20余萬。

  記者在現場采訪了解到,儲戶中也不乏老年人,谷廣才便是其中之一。“我與老伴大半輩子的積蓄都存到該‘信用社’,一共十余萬。”隨后,谷廣才從一塑料袋中拿出了十余份存入憑單,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存款到期日最早的也是2016年2月份,然而,此時眾利農民合作社已經取不出錢。

  警方立案調查

  存款正在全力追回

  據裴先生講,事情發生后,他們儲戶便在當地派出所報警,警方也已立案調查。“后來,我們聽說眾利農民合作社的法人代表被逮捕了,但是存款卻一直沒有下發。”裴先生稱,他們也多次找到鎮政府,但都被告知錢款仍在追回中,讓他們等待。

  為了解事情進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又來到箕山鎮政府,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事發生后,鄄城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對此事立案調查,鎮政府也成立調查小組,盡量幫儲戶挽回經濟損失。“目前,眾利農民合作社法人代表張某已被逮捕入獄,儲戶存款正在全力追回。”

  該負責人稱,根據他們掌握的情況,鄄城縣眾利農民合作社在未出現經營困難時,放出去的100余萬貸款沒有收回,后來,大部分儲戶的存款被人轉走。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念東)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