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被趕出餐館
偷渡的身份是所有偷渡者的軟肋,餐館老板以辦合法手續的名義,扣了袁浩和李琳每人1300里拉,“當時1里拉差不多合3塊錢人民幣,我們倆第一個月都沒有拿到工資,還在第二個月工資里扣了不少。”
花了一大筆錢,辦到了所謂的合法手續,其實是一個生活居住證,“只能在土耳其居住,不能工作。”
在這家餐館里打工的中國人有不少,山東人只有袁浩兩口子,“遼寧撫順人比較多,還有就是溫州人,都是‘黑’下來的。”
辭了第一份工作,夫妻倆被中介輾轉安排到了伊茲密爾的一家名叫中國城的中國餐館打工,“我們倆干了一個月,只給了一個人的工資。老板說我沒想要兩個人,是你們自己愿意的,只能付一個人的工資。”
兩口子被趕出餐館的那天,是2014年的除夕。
“那天晚上我們倆坐了16個小時的長途車,到了另一個城市。”袁浩說那個除夕,他這一輩子都忘不了。
沒有合同,不敢報警,李琳說她嘗夠了寄人籬下的苦。
2014年3月,袁浩和李琳借了一位在土耳其的青州老鄉3600元人民幣,坐飛機到了北京。
“當時我們回來的時候,全身上下只有200美金了。”袁浩的弟弟在機場接上了兩口子,送回了青州,兩人這才算回了家。
袁浩說,村里和他差不多大的這代人過的太難,太累,“我們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能掙到錢,可是回來的時候兩手空空,還欠了一屁股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