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生云是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后宮村人,20多年前,二婚的他娶了同樣是二婚的重慶女人張定菊。12年前,宮生云家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孫子孫女,這群孩子是張定菊老人與前夫的孫子孫女,與宮云生沒有血緣關系。但是截至目前,宮生云為譚家撫養過的孫輩已達6人。
他和這群孩子沒有血緣關系
但撫養了他們12年

5日上午,記者在后宮村的一間診所見到了宮生云老人。近幾天的高強度勞作拖垮了他的身體,“已經打了好幾天吊瓶了。”宮生云今年60歲,和63歲的老伴一起種了25畝地,養了50多只羊。“不拼命干活不行啊,家里供著一個大學生,還有三個小的”,宮生云說。
看到記者采訪,前來買藥的街坊王先生說道:“他確實該接受采訪,行的善太多太多了。”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宮生云拼了命地干活,前些年還承包了果園,那時候天不亮就要摘桃子去集市上賣。現在則是上午放羊,下午種地,因為擔心有人偷羊,晚上還得睡在羊圈。診所的夏大夫說:“他這個人,受的罪太多了。”
宮生云說的這三個小孩子中,有一個繼孫,兩個繼孫女。最小的是繼孫,從不足周歲就被父母送到了后宮村,由宮生云夫婦倆撫養至今,現在孩子已經讀二年級了,“幾乎每次都是雙百,在班里還是班干部呢。”宮生云說起這爭氣的孫子,笑得合不攏嘴。
這段曲折的故事,還得從張定菊老人的身世說起。在與宮云生結為連理之前,她在重慶老家有三個兒子,他們成家之后都去外地打工,無暇照看孩子。照理說,關山遠隔,雙方的聯系也許會越來越少。但是,12年前的一樁舊事,改變了兩家人的命運。
那一年,張定菊的大孫女譚紅林9歲,她被火盆燙傷了臉,宮生云主動對紅林的父母說:“把孩子送到我這里,你們出去賺錢,等孩子長大了給她把臉治好。”譚紅林來后宮村三年之后,張定菊跟前夫的其他孫輩也被陸陸續續地送了過來。再加上自己的孩子,老兩口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孩子們給生活費我就拿著,不夠的話我就自己想辦法貼補,從沒有跟兒子們要過一分錢。”
譚紅林剛來那會兒,宮生云的親女兒海燕年紀也不大,老兩口把原本應該給小女兒海燕的愛分到了譚紅林身上。年幼的海燕那時還懵懂無知,在作文中寫道:“紅林搶走了爸爸媽媽的愛。”因為感情過于真摯,讓任課老師感觸頗深。童言最真,老兩口對孩子們的愛,是沒有分別的。
花甲之年仍在操勞
兒孫滿堂傳承慈孝之風

花甲之年,正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時候,城里這個年齡的老人大都跳跳舞、釣釣魚,或者侍弄侍弄花草,但是這些,都不屬于宮云生和張定菊。
張定菊老人回憶,他們先后撫養了譚家的6個孫子孫女,再加上宮家的幾個孩子,那時洗衣服都是成桶成桶地洗,因為怕洗不干凈,所以洗得格外細心,有時候甚至要洗一個通宵。孫女譚冰冰在說起自己的爺爺奶奶,沒說幾句就眼淚撲簌,哽咽到說不出話來。
大孫女譚紅林如今在武漢上大學,她告訴記者,在爺爺家度過的那4年,非常艱苦,有時候一家6口人只有一碗菜,但是所有人都特別開心,氛圍也特別好。她想告訴爺爺:“有些感情真的無關血緣,發自內心的愛更讓人溫暖。非常非常感謝他們教給我的所有,給我關愛并陪我成長。”
宮生云老人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教育出來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還特別孝順。說起自己的孫輩們,宮云生也是格外激動:“沾孫子孫女的光才是真的沾光。我打完針回到家,孫子孫女都會圍過來問我的情況,還給我端茶送水。”
他的街坊鄰居也說,宮生云的脾氣并不是特別好,“但是他從來不對著孫子孫女們發脾氣,總是笑呵呵的,還愛跟他們打打鬧鬧。”充當嚴母角色的一直是張定菊,談到這一點,宮生云不好意思地說:“畢竟咱跟孩子們還是隔著一層,管太嚴了容易讓人說閑話。”
幫“別人”養孩子不難,難的是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宮生云說,“我從小吃百家飯長大,街坊們對我都特別照顧。我覺得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我好。”樸實的宮生云老人說不出太多冠冕堂皇的話,但是每一個字都透著真誠。在日常生活中,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后宮村村民劉女士說:“宮老哥對街坊那真是沒得說,人相當實在。他家大姐來了20多年,也從沒有跟街坊鄰里鬧過矛盾。”
如今,除了孫輩,宮生云自己的三個兒子也非常孝順,“我小女兒上大學的學費,我一分錢都不用掏,全是兒子們出。”宮生云說這句話的時候,滿臉洋溢的除了幸福還是幸福。(見習記者 趙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