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5 17:33
1、種地成本高不高?
生產性成本不算高,但流轉成本占六成以上,多重擠壓大戶增收難
玉米價格下跌,讓本就不高的種糧收益又少了一塊。
“1斤玉米跌3毛錢,一畝就少300多塊,唉!”河南延津縣平陵村農民張文生嘆了口氣。
現在種地賺不賺錢?
“賠是賠不了,就是更沒賺頭了。”張文生說,論產量,小麥畝產1100斤,已經不低了,玉米也能到1200斤。論投入,農民種地不算細賬,基本一季小麥收入相當于全年種子、肥料、機械投入,能干落一季秋糧。家里的10畝地,一年收入也就萬把塊錢。
山東省章丘市吳家村,丘陵山地多,設施少,農業基本靠天吃飯。53歲的劉桂芬,種著三畝半地,“地里花銷最多的是肥料和機械,能占到一半。”她說,一畝地要80元化肥,小麥、玉米機收要160元。但澆不上水,產量低,價格又不行,去年一畝純收入不到500元。
種地成本有多高?延津縣農林局做過統計,按小麥、玉米兩季算,普通農戶不算人工,平均每畝生產性成本890元。每畝有120元的補貼,去年算下來畝均收益1094元,同比減少350元。
平陵村村支書肖洪生坦言,村里的地算多的,戶均10畝。現在不是啥活都能機器干,澆地、打藥、晾曬還離不了人,費時費力,一年弄得好1萬多塊錢,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他說:“種地要想賺錢,還得有規模。”
現實情況是,不少規模經營戶種糧虧本,面臨困境。
“前兩年確實賺錢,一畝純收入200多元,我流轉了600畝地,一年能掙十幾萬元。”延津縣僧固鄉沙莊村大戶郭衛峰,40多歲,是個種糧好手,去年準備擴大規模,大干一場,沒想到玉米價格大跌,一下賠了幾萬元。
大戶種糧算細賬,郭衛峰一筆筆算來:一畝地農資投入430元,機械費用270元,澆地60元,人工80元。小麥收1000斤,每斤賣1.1元,玉米1100斤,賣0.75元,刨去1200元地租,每畝賠150元。
調查發現,與普通農戶不同,規模經營主體最大支出是地租,占種糧成本六成以上。延津縣新型主體流轉土地,每畝租金800—1200元;章丘市土地租金平均每畝達到1100元。
“流轉成本太高,人工成本漲得快,糧價又在跌,多重擠壓,種糧基本賺不到錢。”僧固鄉東史固村大戶陳長海說,2014年玉米還每斤1元,去年最高賣到七毛五,最低才賣了六毛八。
國內糧價為何比國際糧價高?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分析,從種植成本看,國內糧食生產性成本并不比國外高,高就高在土地流轉成本上。一畝地按1000元的地租算,折合到每斤糧食上,就高四毛多錢。再從單產看,不少地方小麥平均畝產上千斤,高于國外主要小麥種植國,再提高產量空間不大了,但玉米單產還有一定提升空間。
王秀東認為,糧食三量齊增,糧價國內外倒掛,玉米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是大勢所趨。解決“誰來種地”問題,關鍵是讓種地有賺頭,通過政策引導,加快轉方式,讓農業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