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結構調整怎么調?

  市場需要什么就種什么,出臺政策細則,給市場明確信號

  種地怎么能賺錢?一手要降成本,一手要調結構。結構調整怎么調,許多農民都困惑。

  大戶陳文海說:“我們這兒地潮,不漏水、不漏肥,最適合種小麥。可是,種完小麥種什么?前些年想調結構,試種過花生,但產出來皮是黑的,賣不上價。”

  郭衛(wèi)峰說,一下調整過來難度大,今年準備先試種幾十畝土豆,畢竟沒種過,得慢慢摸索著來。

  王秀東認為,困境中突圍,根本上要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農民優(yōu)化生產結構,市場需要什么就種什么。

  以優(yōu)質小麥聞名的延津,小麥供給側改革探索值得借鑒。全縣95萬畝小麥中,優(yōu)質強筋小麥達50萬畝,年產小麥良種1億公斤以上。市級以上龍頭企業(yè)19家,小麥年加工能力70萬噸。“普通小麥銷售不暢,而優(yōu)質強筋小麥卻供不應求,龍頭企業(yè)訂單兜底,收購價每公斤能高出0.2—0.4元。”延津縣副縣長羅鵬說。從普通小麥到優(yōu)質麥,從賣原糧到賣種子,短短十幾年,延津小麥完成4次大的品種更新換代,延津產的“新麥26”,蛋白質、濕面筋等10個指數,全部超過國家一級標準。

  聯豐農業(yè)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陳學忠說:“我們和種子公司合作,種的都是種子田,優(yōu)質麥種每斤最高可以賣到1塊6毛多,雖然管理上要復雜些,但效益要比普通小麥好不少。”

  應對玉米價格下跌,延津縣今年計劃引導農民種植馬鈴薯、紅薯。縣農業(yè)局副局長趙法成說,從去年情況看,單季馬鈴薯畝均收益在1500—2500元,比玉米效益好。

  趙法成建議,對糧食主產區(qū)應該出臺減稅等政策,支持發(fā)展精深加工,拉長產業(yè)鏈,提高糧食附加值,降低種植環(huán)節(jié)的市場風險。

  王秀東認為,當前玉米價補分離政策應盡早出臺細則,給市場明確的信號。同時,政府要發(fā)揮好引導作用,保護好真正想種糧、會種糧的新型主體的積極性。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