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今年首次試點的綜合評價招生,究竟對哪部分考生吸引力最大呢?
對此,多名受訪的高三班主任均坦言,對于部分學習成績不穩定、忽高忽低的考生,他們會比較積極地參與,而如果他們還有點兒偏科,對數理化或某一學科有特長,那么,就相對更適合綜合評價招生,一來可以為高考分數兜底,即便考砸了,還可以通過面試環節挽回損失;二來他們可能有部分科目的奧賽獲獎經歷,在應對學科特長的面試中,或許還能占到一些優勢,因此,這部分考生很可能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能否推廣?面試成本高,大范圍搞不現實
其實,這種綜合評價招生模式,南科大早已實行多年。“我就是通過6:3:1綜合評價錄取進的南科大,這種模式更能考出學生肚子里真正有多少‘干貨’。”就讀于南科大物理專業的學生小陳告訴記者。
而從山東省此次試點的9所高校來看,綜合評價所選取的三個維度,分別是高考成績、綜合測試成績和學業水平考試,高考成績所占的比例,省教育廳要求不得低于50%。部分試點高校選取了70%的比例,也有的是60%。
那么,這一錄取模式能否大范圍推廣呢?對此,高教研究專家仲偉俊認為,這種模式兼顧高考成績、學生綜合素質和平時成績,其取向值得肯定,但能否大面積推廣還不好說。和仲偉俊一樣,一所試點高校招辦負責人表示,他非常贊成多元化評價錄取學生,但也要考慮社會成本。
這名招辦負責人解釋說,每年自主招生季,都會有不少家長陪著考生參加面試,而自主招生畢竟是小范圍的,高校招生錄取如果都面試,會牽動多少家長奔波勞頓?面試的時間,恰逢高校的期末考試季節,場地、專家、人工成本、時間成本等,都需要考慮,可以說,高校的面試工作量會大大增加。盡管如此,作為對現行高考制度的重要補充,他還是建議,希望主管部門把更多的招生自主權下放給高校。
當然,也有不少招辦主任存在這樣那樣的擔心:綜合評價錄取也給高校招生增加了不確定性,如何能保證錄取指標完成情況呢?像有的通過初選的考生,可能高考成績不達標,而各方面都達標的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又會“移情別戀”。所以,在他們看來,高校目前不大可能完全通過綜合評價錄取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