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事件多集中在校外,吃了虧也不敢吱聲

  “有時因一句話,學生就約到一起打架”。一名資深初中教師稱,校園暴力多是群架,一對一的不太多,“孩子講哥們義氣”。

  16歲的張巖在我省一家體校學習,起初,他成績優異,但和“問題學生”成為朋友后,逐漸養成了打架斗毆的不良習氣。一天,張巖的哥們于澤酒后隨地小便,與李某發生爭執,于澤跑回宿舍后把事情告訴了張巖等十余人。聽說哥們被欺負,張某從床底拿出鐵管就去找李某“算賬”,用鐵管打傷對方頭部。

  還有的學生仗著自己膽大,欺負弱小同學。徐欣曾就讀于我省某中學,為了找點錢花,他多次跑到學校門口附近,采用言語威脅等方式,強行拿走同學的現金等財物。

  因為校內監控嚴密,暴力事件多集中在校外,因而更加隱蔽。“有些老師壓根不知道,或者學生出了事老師才知道。”這位教師說,欺凌一方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對,必然會瞞著老師,被欺凌一方可能受到對方威脅,擔心找老師受到更大的報復,只能忍氣吞聲。而老師也只能通過其他同學了解班級動態。

  除了用拳頭,一些未成年人選擇用更加隱蔽的方式欺凌同學,例如在學生的水杯中下藥、強制同學喝尿等,而這種欺凌方式給受害學生帶來的心理創,傷遠遠超出幾巴掌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