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泰安4月20日訊(記者 田陽)中國現(xiàn)代小麥栽培學奠基人,著名小麥栽培學家、科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yè)大學教授余松烈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16年4月20日12時20分在泰安逝世,享年96歲。



延伸
心系田野——中國著名小麥專家余松烈院士
余松烈,中國著名小麥專家。山東農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山東省小麥技術顧問團團長23年、山東省農業(yè)專家顧問團副團長,中國作物學會理事、栽培研究委員會委員、小麥學組組長,山東省第六、七、八屆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屆中國人大代表。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余松烈從事小麥的教學、科研及生物統(tǒng)計與田間試驗技術工作六十余年,首創(chuàng)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和技術,改變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規(guī)栽培方法,為中國黃淮海麥區(qū)小麥高產開創(chuàng)了新途徑。先后獲得過1978年中國科學大會獎,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多項省部級獎勵。被評為被評為中國農業(yè)勞動模范、山東省專業(yè)拔尖人才及山東省科教興農先進工作者稱號。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的農學獎。2009年被評為山東省百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動蕩歲月
余松烈出生于1921年3月13日,在寧波中學初中部完成學業(yè)以后,就讀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學。1937年,余松烈剛讀完高二,抗日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他逃往寧波家鄉(xiāng),并輾轉到吳興縣住在叔父家,借讀于東吳大學吳興附中的高三。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在金山衛(wèi)登陸,吳興吃緊,他又同叔父一起到吳興鄉(xiāng)村山區(qū)避難,開始與農村、農業(yè)、農民有所接觸。1938年5月,他隨叔父等人由吳興輾轉避難到上海,9月間進入上海南通學院農科讀大學一年級,晚上則繼續(xù)在致用大學農學院上課。1940年6月,余松烈作為上海南通學院農科肄業(yè)生,經考試轉入私立福建協(xié)和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于1942年6月畢業(yè),獲農學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yè)以后,余松烈先后在福建省立農學院、私立福建協(xié)和大學農學院任助教,福建省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員,上海南通學院農科任講師。1946年春,他創(chuàng)辦了專門傳播農業(yè)科技知識的新農出版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余松烈到達老解放區(qū),在山東農學院農學系工作,從此開始了新的歷程。
扎根山東
1950年秋,余松烈在山東農學院創(chuàng)建小麥育種和栽培試驗田,從事“小麥周期播種試驗”和分枝小麥栽培技術研究,利用種間雜交改良分枝小麥。在這期間,他多次到農村蹲點,開展過田間科學實踐,在中國著名勞動模范裴繼臣的指導下,余松烈對山東的小麥生產逐漸有了了解并建立了感情。
1974年,余松烈主動要求到滕縣農村下放勞動鍛煉,一直到1978年才返回學校。這五年是他一生最愉快、最緊張、最興奮也是最有收獲的時期。雖然生活艱苦、勞動繁重,但他始終跟農民群眾打成一片,他走遍了滕縣的丘陵、澇洼和平原,學習高產單位的經驗,也發(fā)現(xiàn)了后進單位的問題,既找出滕縣小麥生產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也研究了個別單位的特殊情況,逐步做到對滕縣的小麥生產心中有數(shù)。在這個基礎上,他開始為當?shù)馗刹考夹g人員講小麥課,到各公社、大隊進行技術指導,創(chuàng)辦了滕縣“五七”農大,為當?shù)嘏囵B(yǎng)了農業(yè)技術人才,受到當?shù)馗刹亢腿罕姷闹孕膼鄞鳌?/p>
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
1978年,余松烈返回山東農學院工作,擔任農學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長。他主持了在滕州農村進行的小麥精播高產栽培試驗,結果使11個實驗村的小麥畝產超過500公斤。他親自播種的2畝試驗田,畝產達到638公斤,創(chuàng)下了北方冬小麥高產新紀錄。在生產試驗的基礎上,總結創(chuàng)立了“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該項技術與傳統(tǒng)栽培技術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條件下,可增產13.5%,每畝節(jié)省種子5公斤。該技術成果突破了過去小麥高產依靠“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傳統(tǒng)栽培方法,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開辟了小麥高產新途徑。
該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被國家科委和農業(yè)部定為“八五”、“九五”農業(yè)重點推廣項目,目前已累計推廣應用3億多畝,增產小麥130多億公斤,節(jié)約種子15億公斤。山東省采用該技術的麥田已占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60%以上,這也是山東省小麥總產量連續(xù)5年保持在200億公斤以上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