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威海4月15日訊(記者 閆振虎)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甲午中日戰爭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標志著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失敗,加快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設化社會的進程,也成為近代中國人試圖改變體制、推行變法,進而走入民主革命運動的起點。
威海是甲午戰爭的主戰場。122年前,北洋海軍在此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爭,民族英雄鄧世昌的一聲“撞沉吉野”至今仍然回蕩在威海上空。
“吉野號”快速巡洋艦是中日甲午海戰中的日本海軍主力艦,甲午海戰后,它又參加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其威力無與倫比,被譽為當時世界最優秀的巡洋艦。
2016年4月中旬,威海的甲午史愛好者歷時兩年,終于揭開劉公島上“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內一門無名艦炮的身份——“吉野”的姊妹艦炮。這一考證不但可以讓人們更直觀地認識甲午戰爭時期雙方海戰艦炮力量的懸殊,更“改寫”了日俄戰爭的歷史。
威海購買濟遠航“贈送“無名小艦炮 屹立劉公島24年無人識
劉公島上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是在北洋海軍提督署原有建筑基礎上修建而成。院內文物陳列區主要為北洋海軍濟遠艦打撈出水文物,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煙臺打撈局在旅順打撈的該艦兩門210毫米德國克虜伯主炮是鎮館之寶。
另一門在旁邊陪襯了24年的“105毫米”艦炮并非濟遠艦所裝備,說起這門炮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
濟遠艦炮1986年8月旅順打撈出水后由于經濟原因并未運到威海,而是暫存在煙臺打撈局自己的碼頭上。直到6年以后的1992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98周年紀念日)才運到劉公島,而此炮是作為濟遠艦主炮的“贈品”同日一起被運送上島的。然而,對于這門炮的身份并沒有什么資料可查。在《為了歷史的重托——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二十年》(海洋出版社2007年)一書中,此炮介紹為1898年海軍艦炮,也是由煙臺打撈局打撈,打撈地點為長島海域。
隋東升就是對中國海軍史有深厚研究興趣的愛好者之一。一直以來,他和很多愛好者一樣對此炮的身份抱有疑問,于是他們開始了對“艦用裝甲炮”歷時兩年的身份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