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壓力只在發紅包的那一邊,收紅包的一樣有壓力,因為人情總要還的。結婚時收到人家多少紅包,都要記下等著還。孩子收的紅包,大人給別人家的孩子還。你以為給別人一個大紅包給的是溫暖,是對別人好,其實傳遞的是壓力。紅包本是禮義,卻在攀比和哄抬中越來越成為一種互傳壓力互相傷害的陋俗,增加著現代人的焦慮和壓力,制造著浮華、虛榮和庸俗。理解了這種浮華的壓力,就能理解那些淳樸的村民堅守5毛錢紅包的意義,他們是用5毛錢的刻板規矩抗拒人性中無法自制的虛榮攀比和人情文化難以避免的異化。

  很多有孩子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糾結與尷尬,過年帶孩子去朋友家玩兒,朋友家也有孩子,互相給孩子發紅包,這時候紅包給多少呢?如果給500元,但朋友給的紅包是800元,會覺得很丟面兒,也覺得失禮。如果給1000元,可朋友給的是800元,會覺得讓別人尷尬和難堪,給別人壓力了,別人下一次肯定也會給1000元,甚至以更高來補償上次的不對稱尷尬——那你下次怎么給呢?變成一種類似“囚徒困境”的“紅包困境”。人情就是這樣,紅包只會越來越大,而不可能變小。久而久之,越來越成為負擔。很多時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算來算去給多少才不“失禮”和“合宜”的精神負擔。于是,在這種困境中,紅包從物質和精神上極大地抬高了人們的社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