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區的圍墻是不是要拆掉了?”日前,已建成小區逐步開放的消息一出,從網友到市民都炸了鍋。有人說從長遠看利于城市發展,也有人覺得自己的居住權益會受到損害。

  22日,記者走訪濟南、青島等多個小區,發現大多數市民覺得小區開放難度很大。要想實現“窄馬路、密路網”的街區制,恐怕還要解決生活環境、小區治安、社區管理、道路維護、居民產權等方面的五大問題。

  環境問題如何解決?

  糞便滿地噪音不斷,睡都睡不著

  開放式小區并不是一個新鮮概念,早在20多年前,青島的八大湖小區建成的就是開放式小區。該小區樓間距很大,相鄰的兩棟樓間距最寬可達30米以上。為了方便居民出入,小區主干道太湖路上還設了公交車站。但是,隨著私家車保有量逐年增多,小區道路已經擁擠起來。22日下午,記者在太湖路上看到,馬路邊上雖然有禁停標志,但還是停了不少車,只要有公交車輛進出車站,路上的私家車就要停車等待。因為路兩側都停上了車,這條道路最窄時只能允許一輛車通過。

  “住這個小區視野好、采光好,交通也比較方便。”五年前張鵬從這個小區搬離,他曾經比較中意小區的環境,但住久了還是沒習慣。 “什么人都能隨意進出,尤其是小區有個八大湖公園,周邊養狗的人都來遛狗,人行道上寵物狗的糞便隨處可見。”

  與張鵬相反,濟南市民田心(化名)最近剛從一封閉式小區搬入省體對面一開放式小區。“中午睡覺時各種噪音層出不窮,車輛鳴笛聲,甚至還有雞叫。經常很久才能睡一會兒,比以前差遠了。”

  田心正在準備安裝隔音窗戶,看看噪聲能否消除。”“如果有封閉和開放式小區的各一套房子供我選擇,我肯定還是選擇封閉式小區的房子。”張鵬和田心幾乎都說了同樣的話,如果生活環境無法保證,誰還選擇開放式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