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山東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

  大眾網濟南1月25日訊(記者 姜洋)24日下午,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濟南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對山東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亮出了觀點。他說,“去”之后怎么“來”是關鍵,要解決這個問題,要靠招商引資與產業鏈創新兩大戰略。

   既要有“去”又要有“來”,招商引資是“生命線”

  省長郭樹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山東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實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在討論中,王文濤說,這其中的“三去”,對山東來說是十分迫切的。但由于目前山東經濟總量的很大部分來源于重化工,這對于山東去產能、去庫存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但這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王文濤分析,山東擁有較為豐富的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因此在產業結構方面,由礦產開始發展,逐步進入到能源與重化工等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定的規律和階段性,這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同時,生產安全以及大氣污染防治也為“三去”帶來了一定壓力。

  對山東來說,三去一降一補是目前發展過程中迫在眉睫的任務。“‘去’這一字說起來容易,但最重要的是,‘去’之后如何‘來’,‘來’什么、怎么‘來’。”王文濤說,如果僅僅是“去”,容易造成產業的空心化,造成經濟發展下行。所以他建議,“怎么來”應當是“十三五”期間重點考量的問題。

  對此,王文濤提出了兩個戰略。首先是開放,大量引進新的產業,大力招商引資。“我在上海工作時,當地第三產業比重占比已經超過了93%,但仍在強調招商引資。可見,招商引資是生命線。”他認為,越開放,產業中就越能有填充、填補,進而越能堅定的“去”。

  另一個戰略是堅持創新。在產業鏈上,縱向的創新是往上游突破。“比如,前陣子海爾要花54億美金收購GE家電,就是往高端產品的道路上走。”橫向上,打造產業生態圈,形成“全生命期”的服務。“原來產品交給消費者之后關系就結束了,現在打造‘全生命期’服務,就實現了從生產企業轉變為生產服務企業。”

  創新是永恒動力,“供給側”帶來消費革命

  省長郭樹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王文濤認為,只有創新才能達到供給側結構改革。“有了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那么這些創新的結果,就推動了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王文濤講到,他上個禮拜去調研跨境電商時,有數據表明在所謂的中產階級中,有6000萬人在海淘。“買奶粉,買馬桶,買化妝品等各種各樣的東西,說明我們并不缺乏購買力。但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寧愿出去購買?專家解釋,因為我們滿足不了這方面的需求。”

  那么通過創新就可以滿足這些需求嗎?王文濤向大家舉了個例子:蘋果手機的出現,使互聯網時代從PC端時代進入到了移動端時代。“企業創造的產品帶動大家都來消費,這就是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方面,王文濤提到了阿里巴巴,“去年雙11光棍節,900多億的銷售額!”而技術創新,則包括無人駕駛純電動車、無人機等等。

  “事實上我們每次的消費革命,往往都是供給側帶來的。”因此,在王文濤看來,創新是永恒的動力,要做好供給側的結構改革,要大力的倡導創新。

  王文濤希望,在“十三五”期間,山東要高度關注并聚焦創新的發展。“產業布局可以分步,但創新必須要聚焦,而且能夠聚焦成一兩個城市,比如濟南。”王文濤認為,作為全省的創新城市,濟南在高校、科研、人才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我希望能夠聚焦濟南,使我們在創新方面,讓山東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