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草大衣低至1折”“皮草大甩賣”“皮草外套280元起”……入冬后,皮草本應迎來銷售旺季,然而,山東省臨沂皮草市場卻遭遇“寒冬”。近日,記者走訪發現,皮草價格不僅出現大幅下跌,銷量也大幅下滑,大型養殖場將毛皮儲存起來等待高價,而一些散養戶則退出了養殖行業。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毛皮行業不景氣,主要受產能過剩、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
皮草商家
價格:去年賣3000元,今年900元拿走
1月10日上午,在臨沂市區通達路與解放路交會處附近一家服裝城皮草區,記者看到一些店面早已將狐貍皮、貂皮等做成的新款皮草擺在顯眼的位置,各類皮草的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高檔貨在一萬元以上。不少商家為了吸引顧客還打出了“低至1折”“大甩賣”等字眼。
“今年皮草的價格比去年低很多,往年新款從來不打折,現在新款折扣都在6—8折,比如這款今冬剛進的3600元純白色獺兔毛短款,現在只賣2500元。”某店主張女士說。隨后,她指著一件黑色短款狐貍毛皮草說,這是去年的款式,去年最少得3000元,今年最低900元就能拿走。
在羅莊區沂河路附近一家皮革城皮草銷售區,記者看到靠近電梯的店鋪多數還是燈火通明,但一些遠離電梯的店鋪已經人去樓空,記者粗略數了數,能容納近30家店鋪的商場僅剩下靠近電梯兩側的十幾家商戶。盡管剩下的店鋪也都打出了“虧本大甩賣”“低至一折”等字眼,但客流量卻十分少,粗略數來,還不到50人。
“全是虧本甩賣,都不按折扣了。只要給錢,能賣一件是一件,這件原色狐貍毛的大衣標價8000元,去年賣價最低3000元,今年900元就行。那件白色獺兔毛的馬甲,原價2800元,現在700元,只要想要580元也行。”一家皮草店鋪銷售人員介紹道。
另一家店鋪則在門口貼出了“最低280元”的標簽,這里的銷售人員說,店里的商品全部低價甩賣,個別款式甚至不到1折。記者在該店發現,為了維持銷量,除了皮草外,他們還進了不少毛呢大衣、羊毛衫進行銷售。
在這家店附近的另一個時尚皮草商家,店鋪外面盡管還掛著“全場低價清倉處理”的條幅,但店鋪已上鎖不再經營。
行情:問候語都改成“開張了沒”
羅莊區沂河路上某皮革商場一家店主劉女士稱,2013年,她開了這家皮草店。去年皮草行業遭遇“寒冬”,皮草價格遭遇“腰斬”,她靠著以往的積蓄撐過了這個“寒冬”,本以為2016年會好轉,想不到現在價格比去年還低,銷量也比往年大幅下滑。她坦言快撐不下去了,打算低價處理后轉行做其他生意。
“往年行情好的時候,一周賣三四十件不成問題。去年價格低,每周也能賣出一二十件,今年一周能賣出三四件就很好了。現在見了同行,打招呼都不問‘吃了沒’,改成‘開張沒’。”劉女士苦笑著說。
劉女士還說,由于皮草價格上不去,銷量也上不去,不少商戶都退租了,商場為了留住商戶也下了不少“血本”,“2013年時,皮革城內一年的租金在4萬—5萬不等,今年改成了按季度交,每季度按照地理位置收1500元到3000元之間。”
“冬季一直是皮草的銷售旺季,可上個月我純賺不到4000元,付完房租,連員工工資都不夠,如果過年后還是這個行情,只能轉行其他生意了。”劉女士無奈地說。
核心提示:“皮草大衣低至1折”“皮草大甩賣”“皮草外套280元起”……入冬后,皮草本應迎來銷售旺季,然而,山東省臨沂皮草市場卻遭遇“寒冬”。近日,記者走訪發現,皮草價格不僅出現大幅下跌,銷量也大幅下滑,大型養殖場將毛皮儲存起來等待高價,而一些散養戶則退出了養殖行業。
養殖戶
養殖場:價格太低不能賣,只能存起來
“從沒見過這陣仗,今年皮草可真是遇到‘滑鐵盧’了。”從事養貂行業10余年、蘭山區義堂鎮一家養殖場負責人李先生搖頭說。
李先生說,他養了一萬多只貂,大部分都是短毛黑貂和白貂,這種短毛黑貂在市場上屬于高檔貂,往年價格每只能賣到700元左右,今年行情不好,一只母短毛黑貂價格只有100元左右,皮毛不好的甚至才80元。
據李先生介紹,水貂和狐貍、貉子最值錢的就是毛皮,它們吃得越好毛皮才會油亮,所以每天除了喂水貂雞架、鴨架外,水貂產仔期間每天還提供一個雞蛋和兩勺奶粉,“因為水貂價格下跌,雖然飼養成本也有下降,但算上水電、人工、場地、疫苗等成本,一只還是賠近600元!”
“原本毛皮都有販子來收,但現在的價格實在太低了,我賣了近3000張就不敢再繼續賣了,剩下7000多張只能存起來,等到行情好的時候再說吧。”李先生表示。
10日,羅莊區管先生給僅剩下的23只貉子喂水。
散戶:一只貂最貴賣100元,欲轉行養豬
家住羅莊區褚墩鎮的管先生,自2013年底開始養殖水貂、狐貍等,談到今年毛皮價格,他表示:“去年,一只白貂最低價格還能賣到100多元;今年行情更差,最貴才100多。狐貍和貉子更不值錢,五六十元算是均價。”
管先生說,由于行情不好,兩個月前,他已經將近300多只水貂、狐貍和貉子賣掉了,只剩下23只貉子。他還說,2013年皮草行情非常好時,他一個親戚養了幾百只水貂,當年就凈賺十幾萬元,在親戚的“現身說法”下,他當年就花了1萬多元建了簡單的養殖基地,又花了3萬多元購置了近300多只水貂、近百只狐貍和貉子。
管先生算了一筆賬,2013年底,他買的貂是600多元一只;2014年冬,一只貂賣到三四百元一只;到了2015年初,賣一只貂大約450元;到2015年冬季,本想翻盤,可是水貂最貴才100多元,最便宜的80元,狐貍和貉子更不值錢,原本250元一只的只能賣五六十元。“自開始養殖便虧本,到2015年冬天,已經虧了小10萬,真是‘血本無歸’,過完年如果行情還不好,我打算轉行養豬。”管先生心痛地說。
業內分析:“貂難”或與產能過剩俄羅斯經濟有關
談起狐貍、水貂等毛皮連續兩年下跌的原因,李先生根據多年養貂的經驗分析認為,主要有3個原因:一個是前幾年皮草價格的瘋狂上漲,讓不少養殖戶大賺一筆,不少養殖戶、散戶盲目擴大規模,跟風養殖,致使我國毛皮生產過剩;另一個是臨沂很大一部分毛皮出口到俄羅斯,而目前俄羅斯經濟不景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皮草的出口。
“還有一個原因是今年‘暖冬’導致大家對皮草的需求不旺盛。”李先生猜測道,“另外,毛皮行業一般3年一個小周期,5年一個大周期,雖然不少散戶已經不再從事水貂養殖,但具體情況還要根據實際分析,明年行情啥樣,讓人猜不透。”
皮草遇“貂難”成了無人問津的“燙手山芋”,養貂人該何去何從?李先生介紹道,他最近正在積極聯系臨沂本地的服裝廠,看看能否批量走些毛皮。另外,他還打算以自己養殖的毛皮為貨源,聘請設計師,自創服裝品牌,實體店與網店結合發展,進一步拉長產業鏈,做成一個整體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