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東營義和莊慘案遺址
▲義和莊慘案遺址紀念碑碑文
位于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西南村。1939年5月29日拂曉,駐沾化城的日軍大佐常谷川糾集富國、利津、利國、鹽窩等據點的400多名日軍騎兵和部分偽軍,掃蕩義和莊。當一路日軍進至蒲臺屋子時,駐扎在這里的國民黨海軍陸戰隊七連哨兵,鳴槍報警,打死一日本兵。日軍一邊瘋狂反擊,一邊分成扇形包抄村莊。七連見勢不好,丟下村中百姓,奪路而逃。日軍進村未獲一兵一卒,惱羞成怒,便對無辜群眾大下毒手,見人就抓,要跑就殺。一場血洗過后,日軍抓了50多名群眾,用繩子串綁起來,押往義和莊。一部分日軍又撲向北太平等村。與此同時,撲向小河村的另一路日軍遭到了駐扎在村中間孟家寨里的國民黨海軍陸戰隊九連的抵抗,日軍指揮官被擊斃。受挫日軍組織炮火轟擊。上午九時許,陸戰隊九連扒開寨東北角的圍墻突圍而走。日軍氣急敗壞,先朝逃散的人群開炮,接著進村搜查。一部分群眾當場被殺,一部分被押往義和莊。各路日軍集合到義和莊后,把青壯年群眾趕到莊中的三角灣邊,用布蒙上眼睛,采取刀砍、刀刺、槍殺、焚燒、打人頭靶等野蠻手段進行屠殺,共有300余人被殺害。
據蒲臺村四位幸存者介紹,每逢農歷四月十一,村民都會自發到義和莊祭奠親人,整個村子哭聲震天。村民用這種方式緬懷無辜慘死的親人,也用血淚銘記日軍令人發指的罪行。2010年10月,義和鎮人民政府在慘案遺址修建了紀念碑。
6、濰縣樂道院暨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
▲日軍將濰縣樂道院變成關押歐美在華僑民的集中營
位于濰坊市奎文區虞河路西虞河景觀帶以南,濰坊廣文中學及毗鄰的濰坊市人民醫院內。1882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派牧師狄樂播偕夫人到濰縣傳教,并在當地教友協助下,在老濰縣東關買地建立樂道院。樂道院由教堂、學堂、診所三部分組成,用以傳教、辦學和開診所。
1941年12月7日,美英正式對日宣戰。時在美國夏威夷等地日本僑民采取種種措施竊取美軍情報,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引起了美國的強烈不滿,美國政府將僑居舊金山等地的6萬多日本人集中到洛杉磯附近指定地區,并且不準與外界聯系。日本為報復美國,從1941年底開始,在中國全境搜捕同盟國所有在華的牧師、教師、商人等,并全部強行收管。因濰縣靠近膠濟鐵路,交通比較方便,又加之樂道院場地較大,遂被日軍霸占。不久,原本典雅幽靜的布道傳教之所變成了一座陰森恐怖的集中營——“敵國人民生活所”。長江以北的美英等國僑民陸續被擄來關押,最多時關押歐美僑民1500多人,一度成為中國境內最大的集中營。戰爭中總共有2008名外國僑民關押于此,他們分別來自美國、英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其以歐美人士居多。1945年8月17日,美軍用巨型轟炸機空降7名士兵突襲,解放了中營,各地僑民有組織地陸續回國。
1995年8月17日,來自美、英、加拿大等國10多位集中營幸存者及其親友訪問濰坊,在濰坊二中利迪爾紀念花園舉行了抗日戰爭勝利暨樂道院集中營解放50周年紀念活動。 2005年8月16日至18日,濰坊市人民政府舉辦濰坊集中營解放60年紀念活動,67名當年被囚禁的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人士及其家人參加了活動。 2007年,濰坊市人民政府和山東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聯合攝制五集電視紀錄片《濰縣集中營》。該片2008年10月由中央電視臺首播。
7、威海馬石山烈士陵園
▲馬石山殉難軍民紀念碑
位于乳山市西北隅。1942年11月,日軍及偽軍2萬多人,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拉網合圍式大“掃蕩”,24日在馬石山殘殺抗日軍民500多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馬石山慘案。在戰斗中,已突圍的10名八路軍戰士在班長王殿元帶領下,為掩護群眾轉移,三次往返敵人的包圍圈,救出千余名被困群眾,最后十勇士全部壯烈犧牲。1970年10月,為紀念在馬石山慘案中犧牲的抗日軍民,乳山縣政府決定在馬石山上修建烈士陵園。1971年動工,1972年10月竣工。陵園占地面積5.4公頃,陵園內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紀念塔、抗日烈士紀念堂、烈士陵墓、紀念碑等。革命烈士紀念塔建在海拔467米的馬石山主峰頂端,塔基周長5.6米,塔高15米,雄偉壯觀。抗日烈士紀念堂建筑面積330平方米,紀念堂前建有面積為3335平方米的廣場。許世友、林浩于1985年為紀念堂題詞。
1943年2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在烈士墓地前立馬石山殉難軍民之墓碑,2月18日又立馬石山殉難軍民紀念碑。2000年,乳山市政府立馬石山反“掃蕩”突圍戰紀念碑。2013年,為更好地保護革命遺址、弘揚紅色文化,乳山市委、市政府開始規劃擴建馬石山烈士紀念設施。2014年投資5000萬元對馬石山烈士陵園整體進行了高標準、大規模改造。
馬石山烈士陵園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1988年6月,被威海市批準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6月,被山東省批準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筑物重點保護單位;2005年l2月,被批準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8月,馬石山烈士陵園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8、臨沭西山前村抗日模范村紀念碑
▲布滿彈孔的老槐樹見證西山前村的抗日戰斗
位于臨沭縣曹莊鎮西山前村。1940年1月,在八路軍一一五師東進支隊解放臨沭縣后,西山前村群眾抗日保家的熱情日益高漲。村里成立了自衛團,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讓西山前村成為屹立在抗日斗爭前線的堅固堡壘。駐臨沂的日軍酋首川本和曹莊鎮的漢奸,把西山前村視作眼中釘、肉中刺,下決心要鏟除這個障礙。1941年9月30日拂曉,在窺知八路軍主力部隊在外線作戰后,日寇一個小隊麇集了大哨、李莊等據點的日偽軍1000余人,向西山前進攻。西山村800多口人,同仇敵愾,堅守陣地,寧死不屈,用土槍、土炮、手榴彈等給日偽軍造成巨大殺傷。喪心病狂的日偽,向村內發射毒氣彈,趁機發動猛烈的攻擊,涌入村內。英雄的西山前人高舉大刀、長矛與敵人搏斗,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與千余名敵人血戰近一天,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打死打傷日偽軍150余人。惱羞成怒的川本揮舞著指揮刀,下達發起總攻的死命令。傍晚,闖進村子里的敵人,開始滅絕人性地燒殺掠搶,牲畜財物被搶空,房屋糧草被燒光,多名鄉親被槍殺,110多名父老兄弟被敵人押走……
當晚,從外地聞訊趕來的八路軍一一五師東進支隊,與突圍出去的群眾一起撲滅烈火,清理民兵和群眾的遺體,安葬了50余名民兵和近百名死難鄉親的遺體。
1943年10月,濱海區武委會在臨沭縣岌山區曹莊東嶺興建了抗日烈士紀念塔,濱海專署授予西山前村為“抗日模范村”。1991年7月,中共臨沭縣委、臨沭縣人民政府在西山前村立下了一座“抗日模范村紀念碑”,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相關新聞]
侵華戰犯山東獸行:取中國人腦漿“治病”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從8月11日開始,國家檔案局網站陸續公布31名日本侵華戰犯的筆供。
據了解,國家檔案局此次選取的31名日本侵華戰犯筆供,是首次對外公布。內容包括筆供原文、補充、更正、附言等,以及當時的中文譯文,是日軍在侵略中國戰爭中所犯罪行的自供狀。
8月14日公布的是侵華戰犯三神高的筆供。據三神高1954年8月1日筆供,他生于1921年,日本山梨縣人,1942年參加侵華戰爭,1945年8月被俘。
重要罪行有:1942年6月,在山東省臨清縣駐扎時,月吉軍曹為了治療自己的性病,“經常命令分隊員取來活人腦漿”。三神高和其他日本兵“因此在某村莊殺害了中國人民(性別年齡不詳),將該農民的腦漿拿回來,燒好裝在水壺里,給月吉軍曹當做治性病的藥使用”。
1942年8月,于山東省館陶縣,對2名抓來的中國和平農民男子進行刑訊,以“該農民一言不發為由,叫新兵鍛煉膽量,用槍刺照該農民胸部進行突刺殺害埋在坑里”。
1943年2月,在臨清縣,夜間向村莊發射催淚瓦斯12發,并用機槍屠殺370名抗日戰士和和平人民。1943年8月27日前后,在山東省堂邑縣,向和平住民村莊“發射了5發榴彈,炸死了15名和平人民”。
1945年4月,在山東省膠濟線訓練時候,借口“以一名農民橫穿聯隊炮分隊和大隊炮分隊的中間為理由,命令木村伍長用標桿照該農民后頭部,將其活活打死”。
8月16日公布的是侵華戰犯山口定吉的筆供。據其1954年8月21日口供,他出生于1920年,日本千葉縣人。1940年參加侵華戰爭,1945年8月被俘。
重要罪行有:1942年10月,在山東省泰安縣,強奸一名30歲左右的中國婦女;12月,在福山縣,用刺刀威嚇一名約22歲中國婦女,將其強奸。
1943年2月在臨清縣,松井看到一名約40歲的婦女和6歲的小孩,“怒罵著她,用刀向她前肩斬去,婦女叫了一聲小孩子,向小孩那里撲去,后背由頭向臉斬下來殺害”。“小孩哭著向母親那里爬去,被從背后斬殺”。
1944年9月,在泰安縣,對一名35歲左右的中國農民“灌涼水,使其吐血,陷于半死不能說話,2天后他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