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端發力”破解難題

  業內人士認為,從消費環節來看,宜進一步加大“農超對接”、“農電對接”力度。

  山東省壽光市商務局黨委委員董俊濤認為,部分農產品“價低賣難”,不是說城市里沒有充足的消費能力,而是沒有做好產銷對接。為破解這一難題,除了繼續堅持往年行之有效的“農超對接”外,今年國家還要出臺政策鼓勵農產品通過電商銷售,比如鼓勵各大知名電商在網站首頁顯著位置開展“各地名優農產品展銷”活動,讓市民看得到、買的上、吃的好。

  楊亞非說,在面臨農產品“價低賣難”問題時,要完善應急處理機制。政府部門可加強愛心幫扶,積極組織本地批發市場、超市、企業進村采購,或在城區部分街道、小區設置臨時銷售點,并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媒體等渠道發布信息,引導更多客商、消費者前來消費采購,做好應急處理。同時,引導農戶盡量進行錯峰銷售,避免現有農產品銷售過度集中。

  此外,還要強化涉農政策落實,搭建更多服務平臺。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先后下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涉農政策,為農村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導。專家表示,后續應以政策出臺為契機,在強化涉農政策落實過程中,搭建市場信息發布、價格監測、電子商務等多種服務平臺,避免某一農產品生產“一哄而上”的現象,并拓展傳統銷售渠道。

  從生產環節看,一是通過政策引導、示范帶動等方式,轉變片面追求高產的發展觀念,提高農產品品質。沈陽農業大學副教授楊肖麗說,以水果為例,近年來各地都在大力擴大水果種植面積、追求單產提高,導致水果產量增加、品質下降。這種發展觀念應當轉變,否則,水果種植產業的前景并不看好。

  二是改變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舊模式,大力推進種植農業合作社建設,實現“抱團”發展。陜西省洛川縣蘋果產業管理局局長王建鋒建議,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場營銷體系,培育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農民“抱團取暖”。據了解,洛川縣果農參與合作社的比例近40%,果品銷售較為順暢;而出現“賣難”的遼寧省綏中縣這一比例則僅有10%左右。

  三是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提升整體競爭力。楊肖麗認為,目前,我國多數農產品品牌知名度還很有限,未來農產品產業發展必然走向精細化、品牌化,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引導,并依托農業龍頭企業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的農產品品牌,更好地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潘林青、王陽、孫仁斌、徐海濤、劉彤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