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至為關鍵

  《建議》提出,“十三五”時期,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更好地輻射帶動其他地區發展。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既要加大國家支持力度,更要加快市場取向改革。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要利用好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機遇,全面對接“一帶一路”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沿江沿邊開發開放,形成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新局面。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過去30多年里,世界貧困人口減少主要歸功于中國的崛起。這個成就的取得,充分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而且也預示著我們的發展道路還蘊藏著巨大潛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結果公平是最終目標。做到這一點固然十分重要,但更具有基本意義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創造機會公平,調動各地區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創造財富,促進各地區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趨于一致,最終實現國民收入分布與人口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發達國家都曾經歷過地區差別很大的發展時期,但現在其人口總量分布與高收入群體分布以及骨干企業、著名大學和優質醫院的分布總體相符。我國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資源稟賦差異,不可能聚集同等密度的人口,也不必要追求相似的產業結構,但是居民的實際生活水準可以相近。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人口大國,社會主義制度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總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根本上要做到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平等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經濟體制基本確立以后,生產要素在市場的作用下開始跨區域配置,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可以自由流動。但是,由于傳統觀念和老體制因素的束縛,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還存在不少限制。一方面,中西部農村轉移到東部城市就業的人口,長期不能享受到完全的市民待遇,應當獲得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權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東部的資本、技術和人才進入中西部也往往會遇到各種障礙。

  人口的跨區域轉移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最重要前提。根據自然條件和主體功能區規劃,一些人口過量承載的中西部省份必然會有一定比例的居民永久性地流動到東部發達地區。目前發達地區在接收外來人口方面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甚至存在著外來人員最終將返回家鄉的預期。如果這種預期成為事實,不僅區域協調發展會落空,而且勢必會造成很大的全國性經濟社會問題。

  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有條件形成要素流進的洼地。東部的許多企業家和專業人士,包括外資企業和外國專家,還包括一部分中西部外出務工人員,都有到中西部進行投資創業的積極性。對他們來說,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最具吸引力。要引導東北老工業基地積極發展和培育市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培育內生發展動力。過去,在扶持落后地區發展時,政府辦企業、辦產業,花費了很多精力和資源,結果大多事與愿違。要認真總結政府代替企業干預市場的教訓,下決心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打破地區封鎖和壟斷,進一步強化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生產力布局優化。

  中西部的重慶、成都、西安、武漢、鄭州、合肥、貴陽等內陸城市,近年來經濟社會都得到較好發展,其原因在于,除了交通、能源、電信等硬設施有了極大改善之外,這些地方的軟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要引導各地進一步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健全市場法律制度,依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