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冬供熱伊始,又和霧霾天氣“巧合”地撞在一起。盡管氣象部門表示,我省本輪霧霾主要是受靜穩天氣影響,但是供熱季的燃煤之疾仍亟待破解。
目前,省內不少城市已經開始邁出步伐,在供熱能源替代、環保技改等方面進行探索。
大眾日報記者 申紅 馬桂路 報道
11月12日是濟南供熱第一天。
當天上午10點多鐘,槐蔭區禮樂家苑小區6號樓901住戶楊建民的家里,室溫已經達到22.7℃。記者從濟南兩大主要熱企濟南熱力有限公司和濟南熱電有限公司獲悉,兩大熱企各個熱源均已達到額定溫度,以保證居民家中室溫達標。
據了解,目前,濟南的熱源主要來自濟南熱力、濟南熱電等為主的十幾家供熱企業的自有熱源。濟南每年用于供熱的燃煤量約200萬噸,占全年煤炭消耗量的近1/10。2014年10月,濟南市環保局對外發布了2010-2013年度環境空氣PM2.5(細顆粒物)來源解析結果。解析結果顯示,濟南PM2.5來源區域傳輸貢獻占20%-32%,本地污染排放貢獻占68%-80%。在本地污染排放貢獻中,燃煤占比最高,達到27%。
供熱季燃煤之疾確實存在。近年來,濟南供熱發展迅速,特別是近三年來,每年保持集中供熱面積近千萬平方米增長。即便如此,濟南還有3800多萬平方米未集中供熱建筑,主要通過蜂窩煤、電空調、小燃油鍋爐等采暖方式。其中,民用煤用戶占70%,約為2600萬平方米,按每平方米每采暖季耗煤18公斤計算,共消耗散煤約45萬噸。這種煤多為未經任何洗選加工的原煤、塊煤,在燃燒過程中未采取任何環保控制手段。因此,大量民用煤燃燒排放是造成供熱季城市霧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城區建設進度及集中供熱需求增量測算,到2020年,預計濟南市域集中供熱總量需求約2.29億平方米。根據規劃,濟南遠期集中供熱建設及大氣污染治理的總體思路是常規熱電聯產和工業余熱為主,其他清潔能源為補充的新型模式。
“我們將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參與集中供熱的比例,實現2020年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供熱比例達到15%?!睗鲜惺姓檬聵I局主要負責人表示,針對熱源及管網無法覆蓋的供熱“孤島”,將優先使用各類熱泵與太陽能光熱、谷電蓄熱、高效煤粉鍋爐等技術相結合模式供熱。尤其在電鍋爐優惠電價政策爭取到位后,將在供熱“孤島”,通過“煤改電”積極發展電蓄熱鍋爐項目。
同時,今年濟南各供熱企業還加大了環保技改設施升級改造力度。其中,濟南熱力、濟南熱電兩大市屬企業籌資1.9億元,對所屬熱電廠、熱源廠及區域鍋爐房實施煙氣深度凈化工程、脫硫系統升級改造、汽輪發電機冷卻水回收利用等16項環保改造。